近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四史”学习实践团的学生们拜访了数位抗战老战士,向他们了解抗战历史、学习抗战精神,其中就有抗战老战士、原海军上海基地副参谋长鲍奇。
“9月3日,李强书记来的时候,我穿的就是这一身。”鲍奇老先生身着青灰色军装,左臂处印有“新四军”字样,正面“满载”包括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自由独立勋章等共18枚勋章和奖章。
鲍老今年97岁高龄,现居住在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是该街道学“四史”之“小城红记忆”凉城百位先进人物之一。提到市领导来看望他一事时,老先生非常高兴,他“夸张”地用双手掩住面孔,说:“我们这么伟大的国家,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真是越来越好。国家还记得我们,我十分高兴、感动。但又感到很不好意思,耽搁大家的时间……”
1941年,鲍奇加入了抗日队伍,那年他才18岁。他还清晰地记得最初加入东南警卫团的过程,那天他从吴淞口出发,被人带上了一艘乌篷船,但下船地点并不是目的地,又有同志将他领到下一个地点。几经周转,他终于到了接应点,抬头到了一看,发现好几个同学等在那里。“你也参加了抗日!”几个热血青年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就这样,他们参加了当时我党创建的一支海上抗日武装——东南警卫团。
战争是残酷的,鲍老对两位同志的牺牲至今无法忘却——1944年12月,为夺取抗日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东南警卫团团长王澄和政委鲍志椿准备率部突围。当他们在芦苇荡中用望远镜侦查敌情时,不幸被敌人的冷枪击中,一颗子弹射穿了两人的胸膛。团长、政委双双牺牲,他当时只能强忍悲痛,向司令部发去两人牺牲的电报。
1949年解放上海后,鲍奇从411医院出发,返回处在老北站附近的家。他记得,当时自己一路找回去的时候,没有人来接他,更没有“夹道欢迎”,周围街坊投来的目光中反而充满着疑惑。直到踏进某处11号2楼家门的那一刻,父母都还没能认出他。所有的困惑在鲍老先生看到那块印有自己照片的灵位时,都解开了。时隔多年,家人终于团聚。
鲍老在讲述往事时,一直对同学们说,以前艰苦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鲍老对“光盘行动”也很有感触,他说:“当年去北方打仗,南方人不习惯北方的饮食,队伍里还有段顺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东,吃煎饼就大葱’,但实际上那时候能吃上煎饼就不错了,大多时候都没有什么吃的,一粒米都不肯浪费。”鲍老告诫同学们,要养成节约粮食、艰苦朴素的习惯作风,“我们国家有14多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浪费1粒米,加起来就会有14多亿粒米,那就太多了。”
在得知刘佳媛是一名学生党员,“四史”学习实践团中还有两位同学是学生预备党员后,鲍奇老先生一转诙谐幽默的语气,说道:“今天的生活都是革命者怀着为人民付出一切的决心和鲜血换来的。很多人在战场上被一枪打中就没了,没人知道他是谁,但是我们心里要想着他们。作为党员时刻要将人民放首位,人民大于自己。”
他还拿出了一份市领导来看望他时他展示的“十八条规定”:几十年的革命廉洁奉公,不要被钱攻破,手莫伸;胜利、顺利的时候,就要想着困难的到来;一旦困难来临要沉住气,不要伤心、灰心,要冲过去……这是鲍老给自己为人处世定下的18条规定,同学们纷纷记录了下来。鲍老说:“别人管这个叫自觉纪律教育。我这一生,就用这一份规定来不断地鞭策自己。不管做哪件事情,都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来做。”
“四史”学习实践团的成员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些饱含历史沧桑的奖章,保存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口述记忆。作为记录者,又是活动发起人的刘佳媛表示,他们希望在自己了解历史的同时,通过新媒体手段将这些内容剪成短视频,经由网络传播,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四史”教育,感悟红色精神。
作者:周俊超 刘佳媛
图片:周俊超 摄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