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所在地青浦朱家角镇。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首次举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为多元市场主体搭建了一个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全新平台。在大会期间举行的论坛上,政产学界的嘉宾对一体化未来走向作了深入剖析,为示范区下一步工作任务划出重点。
示范区改革发展要凸显“四种颜色”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执委会主任马春雷看来,推进示范区各项改革发展任务,需要凸显“四种颜色”,也就是以生态绿色为“底色”、创新发展为“亮色”、古镇文化构成“彩色”,而最重要的,是用一体化制度创新来检验工作的“成色”。
马春雷说,对于横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的示范区来说,目前最需要突破的是三大问题:如何让行政分割不再成为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让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不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以及如何消除内部摩擦、有效形成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格局。
马春雷强调,虽然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已提出了300多个重大项目,但未来示范区的工作重点,将从推进重点项目的“点对点”合作,转到三地共同推进行动纲领、共同制定行为准则上,“只有大家能按照纲领与准则自觉行动,才意味着改革取得真正的成功”。
马春雷透露,过去半年多,虽然受疫情冲击,但示范区已形成14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预计在年底前,可以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成果有望增加到30项。
从“中华风范”到“水乡风景”
作为新组建的示范区开发者联盟12家创始成员之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此前曾深入参与雄安新区的规划工作,而今又踏足长三角示范区。在演讲中,中国城规院院长王凯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与雄安新区这两块热点区域的规划作了一番比较解读。
王凯认为,如果说雄安新区发展的关键词是“疏解”——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那么长三角示范区更突出一体化推进中的“共赢”。尽管如此,但示范区和雄安的总体理念仍有许多共通之处,特别是两地都希望通过区域发展,从价值“洼地”提升为“高地”,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结构。
▲长三角示范区要做足“水文章”,凸显“水特色”。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具体分析的话,在生态维度方面,长三角示范区和雄安新区的蓝(水)绿(植被)空间覆盖率都要达到七成左右,因此,两地都打算做足“水文章”,凸显“水特色”;同样,在创新驱动方面,两地都力争聚焦高端产业形成布局。不过,在文化、人居等方面,江南与华北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示范区的建筑规划,强调“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以城镇村落为特色,强调“水乡+风景”;雄安则更突出“中华风范”,建筑风格注重中西合璧、古今交融。
生态绿色要防止走偏失衡
绿色是长三角示范区的“底色”,如何在“绿色”与“发展”之间寻求和谐共赢却是难题。作为“开发者联盟”创始成员,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认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创新资源、公共服务等的领先地区,长三角的绿色发展也要达到最高标准,同时,要防止失衡。
在徐林看来,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方面,长三角需要引领全国。但对于传统产业,一方面,既要严格坚持绿色低碳的准入和监管标准,同时,也不能对暂时不达标的企业,简单粗暴地“一关了之”。徐林说,每家企业都是产业生态的重要一环,形成产业链配套很不容易,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持续、精细的工作,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使其符合绿色低碳标准。
同时,在徐林看来,绿色发展还应该在其他几方面避免“走偏”。比如,不能重视城市忽略农村,而要构建绿色一体的城乡格局;不能只重视生产忽视消费,长三角应该更主动地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本地居民自觉约束高能耗、高排放的消费行为;在绿色金融方面,长三角应该先行一步,弥补国内绿色金融在服务多样化和普惠化方面的诸多不足,从而更有效支撑绿色发展。
作者:张懿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