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酷热难耐,在空调送来的习习凉风下,在一间近20平方米的房间中,几个孩子正围在一张大桌子旁看书。房间一侧的墙面被三个大书柜占据,近千册图书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其中三分之二是青少年读物。这个看起来像阅览室的场景,其实位于虹口区连阳菜场的办公区域,是此地存在了近十年的“菜场书屋”。正在看书的青少年都是菜场摊贩的孩子,其中不少还是“小候鸟”——暑假跟着家人来菜场“上班”,平时则在外地老家读书的留守儿童。据悉,虹口区现有17个“菜场书屋”,每天12点至14点开放,在菜场中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提供“身边的阅读服务”,让盛夏来的“小候鸟”们能在家长身边“文化消暑”。
在菜场这个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为什么会飘来阵阵“书香”?在“寸土寸金”的菜场一层,为什么能容下朗朗读书声?在去年起承接“菜场书屋”项目运营的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周洋看来,这就是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担当——“人民至上”就是要想方设法通过创新探索,回应时代、回应读者。同时,这也是“文化强区”虹口区的担当,虹口区图书馆在十年前就有魄力原创出“菜场书屋”这一“听起来就知道很困难的事”并坚守至今,致力于在菜场中根植文化土壤,特别是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文化普惠、教育公平的机会,让他们未来的人生有更多选择。
一名摊贩告诉记者,连阳菜场一直对书屋进行宣传,今年,她特地让第一次从江苏昆山周庄老家来沪过暑假的7岁小外孙去书屋“感受感受”。在她看来,书屋很干净,有空调,环境条件适宜,而且就在菜场里,这让她既省心又安心。“在书屋里能多读书、学知识,我希望他能读大学,能有所成就”。
即将上初中的陈同学已经在书屋里看完了六七本书。他告诉记者,月底就要回山东读书,这几天一有空就来这里看书。他指着正在看的“大怪兽”系列图书中一张“海洋巨蟒”图片告诉记者,这个怪兽他曾在影视剧里看到过,“但书上说现在不确定到底有没有这个怪兽,我想多看点这类书,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当个科学家去揭开奥秘。”
连阳菜场周场长告诉记者,2013年这里的“菜场书屋”经过了一次大改造,甚至拿出了菜场里“条件最好的地方”。十年来,书屋的空调费、电费等均由菜场承担。近期,他们打算再对书屋进行一次“升级”,把硬件打造得更符合青少年需求。“我们把书屋办好了,让孩子把书读好,摊贩们也能更安心工作”。
虹口区图书馆馆长助理王涛介绍,“菜场书屋”的前身是该馆在2010年世博会前夕推出的“流动书车”,当时主要是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精神食粮”,后来发现其中的青少年读物特别受欢迎,于是区里决定将这个项目固定下来,并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要服务对象选择图书——除了各类绘本、少儿版世界名著、科普类读物外,还有学校老师推荐的书等。图书馆向各“菜场书屋”提供至少两个大书架,一次供书量不少于500本,每半年换一批。近年来,“菜场书屋”还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不定期推出各类文化教育活动。目前,区里正考虑在更多菜场设立书屋,并推出更多活动,辐射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周洋介绍,去年接手项目后,项目组首先梳理了菜场摊贩孩子们的情况,对其中在虹口区就读的50个孩子建立了“一人一档”,并请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志愿者每周为孩子们做阅读陪伴以及作业辅导。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五次家长培训,再通过开展“菜场书展”等活动发掘菜场中的“阅读达人”,通过“阅读夏令营”活动带孩子们逛书展,让菜场中“书香袅袅”。
今年受疫情影响,“菜场书屋”虽从暑期起陆续开放,但各类延伸服务均暂停。周洋表示,接下去将进一步借势虹口区人文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及毗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区位优势,丰富“菜场书屋”的活动,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为更多周边居民服务。
作者:单颖文
图片:叶辰亮、资料图片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蒋竹云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