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市民政局获悉,经过近两年的试运行,“上海市民政资金内控监管平台”今年内将在所有区推广应用,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在7个区80个街镇(乡)试点应用。试点期间,“城镇低保、农村低保、特困供养、重残无业、特殊救济、支内回沪”等六类社会救助资金纳入平台审核发放,目前已累计安全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逾6亿元。
该平台以“权责分离、制约监督”为设计思路。市民提出相关民生资金申请,由街镇进行资格审批和待遇审批。一旦审批通过,再交由代发银行校验个人信息与账户信息,街镇再进行确认。上述环节一一确认无误后,工作人员再报送区民政局复核并统一将相关资金直接打入申请对象个人账户。也就是说,民政资金发放必须经过“业务审批系统审批”和“资金内控系统校验”两道关卡,以凸显“权责分离”的原则。在此期间,市民政局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全流程闭环监管。
告别街镇“既审批又发放”“既管事又管钱”现象
这些年来,上海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增强,全市各类困难群众和基本社会福利保障对象已多达330余万人。与此同时,由民政部门负责审批、发放的专项民生资金也日益增多。以往,民政资金发放管理遵循“市级制定政策、区级指导落实、街镇审核发放”的原则。随着民政资金数量、涉及单位增加,使用频次升高、业务种类变复杂,原先由街镇发放资金的模式风险点逐渐增多。
民生资金的发放与监管,事关市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和谐与稳定,必须确保精准发放、不重不漏,确保严格监管、杜绝疏漏。去年7月起,“上海市民政资金内控监管平台”先后在杨浦、宝山两区上线试点运行。
在市民政局计财处处长练进波看来,平台诞生后,过去相关民生资金在街镇层面“既审批又发放”“既管事又管钱”的现象得以扭转。“对象审批”“资金发放”两项权力也实现“各自独立、各有监管、互相制约”。
全流程闭环管理、差异项预警,确保资金发放准确安全
记者获悉,“上海市民政资金内控监管平台”启用后,相关民政资金从申请、审批,到复核、发放实现了“全流程的电子化闭环管理”,能做到“实时记录、修改留痕、全程留痕”,基本杜绝了资金发放环节中的手工处理、人为篡改,减少了人为风险。
同时,“上海市民政资金内控监管平台”还设有“差异项预警”机制。针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特殊情况、账户异常等,都会及时发出预警。区民政部门接警后,必须第一时间督促街镇查处,有效保证了民政民生资金发放安全。
作为首批试点区域,杨浦区民政局副局长周萍对平台效果有着直观感受。拥有109万户籍人口的杨浦区,其辖区范围内各类社会救助对象总量占全市的十分之一。在推进过程中,周萍发现,平台推出后让信息更精准、发放留痕迹。试点期间,杨浦区及时解决并完善发现的问题,共修正6万多条差异数据。
基层人员“减负”,民生资金发放形式更灵活
在有效减少民政资金发放失误和避免人工篡改,保证精准发放的同时,该平台也通过集中发放、统一管理,大大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跑银行、对账以及资金发放记账等庞杂的工作。
对民政救助对象而言,资金监管平台的诞生也为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在资金监管平台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下,民生资金发放不再受结算方式困扰,也打破了跨区、跨商户使用的限制。以面向困难群众的“粮油补贴”政策为例,过去,相关部门通过“粮油帮困券”的形式发放至救助对象手中。然而,“粮油帮困券”在使用上有许多局限,包括必须一次性使用完毕、无法找零、不能挂失等。平台试点推广后,部分区探索了以卡的形式进行发放,打破了券面值的限制,可以任意金额结算。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把各类民生资金,包括个人类补贴资金、机构类补贴资金等,全部纳入该监管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市对区”“区对街镇”的三级网络全程监管,为上海民政资金发放建立一个阳光透明的安全防火墙。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