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上海承受着高温与汛期的双重考验。这两天,或是暴雨来袭,或是热浪滚滚,不少老人选择留守在家。外出频次降低,服务需求不减。从日常的买菜、配药到具有夏令特色的洗空调……对体能有限的老人们而言,单做上一两项就要耗去半天功夫。
一边是庞大的为老服务需求,另一边则是众口难调的服务内容。每位老人、每户家庭情况不一,如何提供更多定制化服务,为这些需求“精准适配”?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了沪上多个街镇,搜罗了一圈正在探索、试点的新做法。为减轻老人家属照护压力,市民政局正在试点家庭照护能力提升项目,并设立“一户一档”;围绕老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痛点、难点,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通过大数据绘制“服务菜单”;普陀区石泉社区面向老人推出定制“微心愿”,风雨无阻地为其上门服务。
但凡服务,自然涉及到评价。或因覆盖范围小、或因老人传统观念尚未转变,这些正处于“试水期”的为老服务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声。可贵的是,面向这些不同年龄段、多元服务需求的老人,上海不断创新、实践着自己的“大城养老”方案。
服务关键词:“老吾老”提升家庭照护能力
走访点:南京西路街道富民大楼
“这个一定要用力按下去才能刹住车,底下的踏板要里里外外仔细检查一遍……”入行三年多的养老护理员许正莲耐心地讲解着如何更安全地搀扶老人坐上轮椅。在她身旁,90岁老人赵茂禄一边观察正确的搀扶姿势,一边心里默念着要点口诀。
步入高龄的赵老伯为何还要从头学起护理知识?他笑着指指身旁的老伴章美萍说:“喏,都是为了她呀!”章阿姨下肢不便,缺乏专业知识的赵老伯独自一人照护她十分费劲。“我年纪上去了,不能长时间弯腰,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方式既省力又能帮到她。”好在2018年,市民政局在全市8个区11个街道试点“老吾老计划——家庭照护能力提升项目”,二老所在的南京西路街道成为首批试点街道。在评估完二老家庭的状况后,项目承接方瑞福养老决定为其提供入户指导。
在初次登门前,团队先为章阿姨建立了一份个人健康档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慢性病被一一标注出来,脑卒中、脊柱骨裂等具有风险性的疾病也特别注明。考虑到章阿姨行动能力较弱,下肢常常出现酸痛情况,许正莲将下肢按摩列入重点授课内容。如今,入户培训课程过半,章阿姨的下肢也渐渐有了起色:“终于不用再扶着桌子、椅子一步步挪了,原先时不时出现的酸痛感也消失了!”
截至目前,南京西路街道“老吾老计划——家庭照护能力提升项目”线下培训已覆盖辖区内近3000人次、入户培训49户。今年底前,这一试点项目将覆盖本市12个区共83个街道。
记者观察:在试点中,家庭照护能力提升项目被越来越多老人知晓、更多家庭接受,但也不乏一些老人尚未转变传统观念。一直以来,老人们对入户养老服务的概念仍停留于“服务”二字,他们希望能直接享受固定时长的服务。像这样指导型服务项目,对许多老人而言都是第一次。观念的改变是一方面,或许相关部门、机构也应当重新反思,老人们呼声较高的服务需求是否均能有效满足。
服务关键词:助老套餐“叫得应”
走访点:虹口区凉城新城街道水电小区
“现在风大了,凉快了!”站在出风口前,顾阿婆为用了快20年第一次“洗澡”的空调点赞。76岁的顾阿婆独自住在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水电小区。7月起,小区里的长者照护中心运营机构上海天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针对附近3公里内的老人推出了助老服务套餐。两年前曾脑梗过的顾阿婆成了第一个客户。前阵子,她感觉家里空调不太给力,想起套餐里的一项服务——卧室空调清洁。
记者看到,如约上门洗空调的小钱在正式开工前,先给空调旁的电视机盖上塑料纸,接着拆下空调面板,再给空调主机围上专用防水罩,而后才拿出专业清洗工具清洁。初步“勘探”后,小钱认为空调积灰比较严重:“阿婆,洗完风量会大些,而且还能省电。”说完,他用专用水枪对着出风口的叶片逐一冲洗,脏水顺着接好的水管直接流到了提前准备的水桶中。洗完空调,既没有脏水四溅,也没有落灰飞扬,顾阿婆很是满意。
天与公司管理人员陈晓瑜介绍,公司与108家专业机构签订了服务协议。而“服务菜单”则是根据大数据显示的助老服务难点、痛点拟定的。目前服务内容共8类,包括洗空调、洗床单等家政类,理发、扦脚等个人照护类,陪同就医、订出租车等赋能类,送餐上门等餐饮类,30分钟内上门的助急服务等。根据服务内容频次,分成价位不同的三档,一月一订。据悉,目前已有10位老人订购了该套餐服务。
记者观察:近期向运营方咨询助老套餐的老人不少,但若住家距离长照中心超出3公里,工作人员只好婉拒。老人们对于“家门口服务”的需求尤其强烈,特别是助医、送餐、30分钟内上门急救等。然而,另一方面,参与养老服务的第三方机构、社会组织依然有限。如何进一步吸引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养老服务,这是一项摆在当下的重要课题。
服务关键词:量身定制“微心愿”
走访点:普陀区石泉路街道陆二小区
“为了帮我安装扶手,你们前前后后来了三次,太感谢了!”家住石泉路街道陆二小区的独居老人滕老伯今年73岁,由于患有严重的腿关节疾病,他一直有个“微心愿”:在浴室里装个扶手,减少滑倒风险。此前,他虽向小区物业申请过多次,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不能如愿。
最近,“泉心守护,情暖夕阳”项目组的成员谢海燕在给滕老伯打电话家访的时候,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为此,工作人员先后三次上门:第一次,实地探访、测量尺寸,便于订做;第二次,带着成品和工具,帮老人把扶手安装到浴室的墙面上;第三次,回访,了解老人的实际使用感受。
第二次上门时正赶上下大雨,老人特意打电话给谢海燕,提出他们可以改天来装。不过,谢海燕觉得既然答应过老人,就要风雨无阻,让其心愿早日达成。她和项目组成员们提着工具、撑着伞,上门完成了安装。“下雨天还能来帮我装扶手,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我的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据悉,滕老伯所在的石泉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且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加。街道整合第三方社会组织、居民区老龄干部和社区为老志愿者多方力量为老人提供便利服务。从5月初至今,“泉心守护,情暖夕阳”项目组今年已陆续帮助136名老人完成清洗油烟机、清洗空调、安装浴室扶手等微心愿。
记者观察:“微心愿”就像一个“万能”养老服务包,承包老人的各类需求。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浮现而出。为何滕老伯此前申请多次都未能如愿?究其原因,在养老问题涉及面广、复杂多样的当下,各部门应当抛下各自为政的想法,尽可能形成服务合力,以确保为老服务不再有“盲区”。
文:王嘉旖 单颖文 张晓鸣
图:袁婧 陈龙 单颖文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