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向宇宙深空探测迈出了坚实一步。
“火”的背后,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812所这样一支以党员为骨干的团队在挥洒汗水、攻坚克难,成为众多默默无闻的缔造者之一。研制期间,812所火星环绕器总装团队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长期奔波于上海、北京和文昌三地,平均连续出差时间都超过200天。
“量身定制”充满了航天的智慧和奋斗
火星环绕器的12套机构和各式花样展开,完全由八院812所首次独立承担。定向天线展开项目是难中之难,用于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远距离通信。面对全新的挑战,火星环绕器总装团队用航天人的智慧将难题迎刃而解。
火星环绕器上的定向天线由于口径很大,大大压缩了其下方压紧杆安装的可操作空间。身为主任工艺师的张则梅细心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降低总装操作人员的操作难度和质量风险,她主动与操作人员一同进行技术探讨。经过一系列“模拟演练”和“实战演习”,她大胆创新,成功为操作人员量身定制了辅助工艺装备,化解了安装难题,规避了质量风险。
环绕器总装就像雕刻一件艺术品,不仅要有点石成金的技术功底,还要有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定向天线需要同时安装在3个不同角度的平面上,且3个平面上的7个安装点间隔较远,安装过程中这7个安装点还要同时保持精准贴合状态,这在812所卫星总装历史上尚属首次,操作人员反复装调均无功而返,一时间现场气氛有些凝重,团队成员都面面相觑、无计可施,但是问题不解决就要影响任务进度,型号指挥曹勇毕竟是大风大浪闯过来的,他立即组建临时工艺攻关小组。专业工艺师侯鹏带领技能人员日夜奋战,在总装工位上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通过三维模拟尝试了多种操作方法,利用激光跟踪仪的精度测量,反复调整安装位置,终于在48小时后将定向天线精准装星,保证了任务顺利进行,同时将工艺方法和流程固化沉淀下来,为其他型号提供借鉴和指导。
80后“大梁”们让火星环绕器感觉心里踏实
火星环绕器总装团队80后居多,他们靠着过硬的作风和技能,从一个个“新手”成长为总装团队的中坚力量,全情投入到火星环绕器的总装工作中,王利民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成为火星环绕器总装主岗后,近3年的时间几乎都出差在外,兢兢业业投身火星探测任务。在北京出差的时候,总装团队要在1年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总装测试和数个大型试验,几乎所有的出差时间都“泡”在了唐家岭,3年多时间来来回回去了首都N趟,竟然没出门逛过一次京城,连北京烤鸭的味儿都没闻过。在定向天线装星那天,当时该项工作已接近尾声,可是收口时出现了时而压不上时而错位的问题,王利民对大家说,“今天一定要装上去,一定解决掉这个问题,按计划来讲,我们的时间并不充裕,我们就是型号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时间从中午到了深夜,大家完成天线装星时,外面的夜已经如此深了。
同为80后的王克寒是卫星型号线上的老调度了,近200斤的东北大汉愣是在“摊上”火星环绕器后瘦成“闪电”。今年3月即将出征的前夕,他在所超市里买了4袋大米、3桶食用油和3桶酱油,同事们都很诧异为什么一次性买这么多,他憨厚朴实地说,“这不是要进场了么,一去就是要4个多月,给家里多备些粮食,我不在家,老婆带两个娃逛超市不方便。”当他说完,大家都在心里默默地点赞,这样的好男人,火星环绕器愿意“把自己托付给他”。型号线上他将任务计划安排地井井有条,火星环绕器任务节点没在他手里耽误一次,对于自己的小家他也会在出差前尽量做到最好。
作者:史博臻 姜林
图:张阳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