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营面积16.9平方米的沿街包子铺,在城市管理者眼中,是跨门经营的整治对象;在周边居民嘴边,是承揽日常烟火的“刚需”;在铺子主人心里,是维系一家几口生计的依仗。
于是,关于这16.9平方米,究竟该“调整”还是保留,又该如何保留,成了件需要好好商议合计、破费思量的“精巧事”。
7月8日傍晚,记者来到高安路近淮海路的“伊丽包子铺”,阴雨的天青色衬着莫兰迪绿明档门面和窗格,甚是洋气。若不是木质店招上写着“伊丽包子”四个大字,大概很容易被认作网红小店。匆匆而过的路人一句:“哟,还以为是咖啡店”,引得店铺老板心头一阵欢喜:经过改造,卫生了,敞亮了,生意更好了,关键自己也有忙中休憩的角落了,“不用整天烟熏漫蒸。”
位于高安路3号的“伊丽包子铺”,开了整整17年没挪过窝,也是周边居民和上班族的“街边食堂”。这家伴随着里弄一起生长的小店,这家为服务居民凌晨出摊夜晚关张的点心铺,一边是百姓的迫切需要,另一边则是陈旧的街边业态和老旧店面格局……如何兼顾“风貌感”与“烟火气”,兼顾“美好需求”与“街坊记忆”,这成了摆在治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徐汇区天平街道干部多次走访调研,征询周边单位和居民建议,充分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社区规划师意见,以自治共治的方式牵引起一场以“伊丽”为样板的街边小店风貌更新行动。一举解决了多方关切,更在过程中彰显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也推动着主题教育形成长效机制——年内,将惠及更多街边小店。
空间利用最大化,包子铺也有“好气质”
如果翻翻街道干部的工作日志,伊丽变美变靓的“微整”之路清晰可见——最早的店招,红底白字,沿街摆放着一摞蒸笼高过人头,时常要占到人行道。
“实在是没地方放”,店铺老板陈昌义这样感叹:最多的时候一天卖出5000个包子,就是数百个蒸笼的量,店铺内部杂乱逼仄,只得向外面谋空间。其实,老板自己心里也不踏实:天天担心被检查到,然后被要求搬回室内。
2018年,结合风貌道路治理要求,街道对包子铺的立面和店招进行了初步打造提升,总体有了初步改善,比原来干净整洁多了。随着城市治理向“绣花般精细”的要求迈进,风貌街区治理要素更聚焦品质的提升。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街道尝试集中推进街边民生小店的业态整改提升,让它们既契合民意又契合环境。
而位于路口的“伊丽”,店主自身有改造意愿,店铺也具代表性,于是成了样板。
街道专门请来有新颖理念、有风貌情怀的设计团队,提取出整条高安路上最具代表性的构件形式、构筑手法,采用老上海独有的建筑色彩,将风貌文化元素与早餐店的经营服务功能有机结合。比如,巧妙地将店招与店门、菜单融为一体,在色彩和形式上形成风貌元素的延续;特别是内部空间的整饬收纳,借用透视原理使原本局促的内部空间宽敞明亮,蒸柜、笼屉都放在了最佳位置,保证卫生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了室内空间的利用率,同时增加室内排气管和休憩角落,强化人体的舒适度。
如今,整个小店被改造得干净、洋气,一个包子铺也有了“气质”,陈昌义说自己在雾气蒸腾中过了十多年,终于“不油腻了”。记者留意到,伴随着改造,店铺里售卖的包子、烧卖点心、营养粥等,模样也似乎更精致了,“价钱不变,让顾客也感受到品质”。看来,被更新的还有老板的心态。
“梦想改造店”,让各方共治共建共享
整个改造过程也成了共治共建共享的最佳实践。
改造前,街道特地召集高安路沿线4个居民区的部分居民代表召开了相关意见征询会,虚心听取居民们的善意“吐槽”和“金点子”。特别是,“保留老门牌的历史元素”成了改造的灵感来源。
设计方案形成后,街道还会同市场监管所、居委会和设计单位,与房东、经营户反复沟通协商,最终达成共识,委托具有风貌施工资质的队伍实施改造。改造过程中,从方案交底、施工组织、过程监管到验收移交,街道全程牵头统筹,设计师、社区规划师全程技术指导。工程自3月12日启动到4月17日完成,短短一个月,充分体现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关于整个内外部改造费用,街道采取了“梦想改造店”的模式,街道给予适当补贴,经营户自行出资,有效调动起经营户的改造积极性。
全新包子铺一经亮相,得到了各方关注与点赞。老客惊喜回归,还吸引了不少新客和回头客,商家诚信度和责任感也显著提升。
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路介绍:相较于以往在业态调整中投入的整治执法力量、承租人清退补贴、空关收益损失、后期业态引入等成本总和,此次包子铺“梦想改造店”的改造成本投入较少,但能让居民得方便、商户得实惠、风貌得提升,实现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社会治理效益最大化。“也在引导社会多元参与、培育居民自治共治意识上跨出了坚实一步。”
惠及更多小店,让“四史”教育在解决关切中形成长效
“包子还是那个包子,味道还是那个味道,但留给我们基层治理的路径却很值得回味”,有专家在点评这个改造案例时这样感慨。
结合此次“四史”学习教育,街道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整体性工作路径,把风貌街区更新与民生业态保留、品质业态提升统筹兼顾的治理路径进一步复制推广。
据介绍,目前,已选定高安路49号—57号的生鲜店、个体便利店和房产中介等三种业态,通过调阅历史上的原始立面图纸作设计参考,以更新来展现城市风貌、保留城市记忆、提升业态功能。对于一些民生公共服务设施,街道也大胆进行局部更新,使其从风貌“断点”变成“串联点”。
比如,吴兴路某弄沿街公共卫生设施老旧,周边易出现暴露垃圾等问题。街道通过内部结构性改造、外部品质化提升的一揽子措施,使这里成了街边的“温馨一角”。此外,随着“一网统管”在精细化治理实践中创设出更多场景应用,未来风貌区街边的更多治理要素将“实时在线更新”,维护好当下的精细化治理成果,也在实践中形成常态、长效的管理机制。
文:顾一琼 占悦
图/视频:祁骏
制图/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