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游客在雨中的外滩景观平台参观游玩。 本报记者 陈龙摄
“超长待机”的梅雨季,“续费成功”的暴雨天,还常在早晚高峰时被精准 “泼水”……这是很多人切身感知的这个初夏。
入汛36天,雨日27天,暴雨9天,13次暴雨蓝色预警,3次暴雨黄色预警,13次防汛防台Ⅳ级响应,3次防汛防台III级响应;且今年汛期降水总量略多,风、暴、潮、洪“三碰头”“四碰头”的可能性很高……这是来自气象信息的这个初夏。
极端天气带来一次严峻的“大考”,这是拥有2400万人口的上海所面临的这个初夏。
这次大考,考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城市治理的理念和核心;考的是“想在前面,做在前面”的一种科学预判和手势;考的是“整体协同,赋能创新”的精细化绣花功力;考的更是一种“聚焦短板,不断跨越”的全周期思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防汛防台,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上海全市上下、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始终抱持一种居安思危、如履薄冰的心态,“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准备”,不断完善防汛防台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模式,更利用“一网统管”和技术赋能,用心细心地守住超大城市的安全底线,历练城市运行的稳定内核,也不断自我检视短板,补齐欠缺,在实战中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的水平和能级。
到目前为止,汹涌雨势虽致部分路段出现积水,但全市层面没有明显灾情,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也被牢牢“兜”住。
在头脑中筑就防线,在脚下垫实方案
安全有序是城市治理的首要职责,也是市民安居乐业的首要前提。城市规模越大,从某种程度上说,风险点也就越多,也越脆弱。
前不久的市委全会上,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坚持以防为主,进一步完善城市安全预防体系,把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这样一种头脑中的防线,在全市防汛防台工作布局中体现明确——今年刚入汛,市防汛指挥部作了调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龚正任总指挥,各区、各成员单位由主要负责人任防汛责任人,同时细化工作举措,与驻沪部队、气象、住建、交通、绿化市容、公安等多部门进行对接会商,完善保障机制。
交通出行、“一江一河”、旧改基地、低洼社区、施工工地等,这些易受影响、易发生灾害的点位被一一锁定。
相关部门的一份份预案中,精细、精准成了关键词。
市防汛指挥部调整完善200余个防汛防台专项预案,优化分区预警响应模式,增加积水、雨量监测点等信息,清点梳理314个各级防汛仓库抢险物资和2000余支抢险队伍人员,牢牢夯实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区域除涝工程、城镇排水管工程“四道防线”基础。
市应急联动中心加强与气象、防汛部门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依托“市防汛防台指挥系统下立交在线视频监控系统”,加强下立交积水情况的实时监测,确保第一时间感知并处置;根据灾害性天气预警等级,相应增开110报警服务台接警席位。相关预案还关注到了楼宇玻璃幕墙、空调外机、户外广告、灯箱标牌、架空缆线、烟囱高塔等易发生险情的高空隐患巡查,要求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实现闭环管理。
上海轨道交通相关车站加强防汛预警,履行昼夜巡查机制。上海地铁维保供电分公司以全网络所辖设备房为基础单位,完成梳理具体风险点位,采用“红、橙、黄、蓝”四色定级,展开分级分类管控。
位于市中心的静安区,围绕防汛隐患部位、重点监测区域形成了全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落实抢险队伍28支3756人,储备各类水泵62台、抢险车辆88辆、管道疏通机6台、编织袋1.5万只,并落实24所学校用于安置撤离人员,准备3个体育场馆作为备用撤离场所。
系统性整体协同治理,“兜”住正常生活秩序
在防汛指挥中心的电子大屏上,显示着全市每一个积水监测点的实时积水深度。
6月更新上线的防汛防台指挥系统2.0版,其功能已不仅是精准检测预警,而是将所涉及的城市运行要素和风险及时推送给相关部门,以系统性思维来强化协同治理,终结“单兵作战”。
面对时刻产生变化的雨势和汛情,更要强调整体施治、系统治理。依托当下上海全力推进的“两张网”,推动部门职能整合、业务流程重塑、体制机制优化,使城市治理各方面紧密协同。
7月6日,应对暴雨带来的强降水,刚升级的浦东新区“城市大脑”立即投入实战状态——进入防汛值班电子签到模式,各路应急力量和值守工作人员通过一张大屏幕迅速集结,统一接受指挥,处置迅速落地;水闸部门全力开闸降低内河水位,泵站部门全力开泵,排水管理部门出动1783名人员开展道路积水抢排等工作……一张网,将防汛工作的各种功能和要素充分整合协同:立交、水文、泵站、仓库等防汛设施、防御信息一目了然;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一键调阅。由此,应急管理指挥体系也进一步健全,实现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
绿化市容部门强化道路保洁力度,坚持跨前一步,加强道路排水口周边垃圾清除;各区管理部门对于户外广告、招牌、景观照明设施等开展抽查,做好整改;绿化市容会同电力部门结合行道树冬修,排除树木与电力架空线的安全隐患;治安总队深入辖区水、电、油、气、通信等重点单位,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等。
不断密织的“两张网”,“兜”住了疾风骤雨中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很多人嘴边的“比想象中好多了”的背后,正是各方对于精细化的孜孜以求。
攻克跨越难点痛点,以全周期理念提升治理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说,每每与极端气候、自然灾害交手,对于上海,更是一次次直面检视自身短板、难点痛点的好机会。
比如,老旧的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如何接驳城市生活的新容量;海绵城市的布设如何同步嵌入更智能元素;应急举措如何既立足当下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管到长远……
当疾风骤雨掀去一切安稳外衣后,攻克、跨越所暴露出的难点痛点,将成为一座城市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能级的最坚实地基。
正如市委书记李强所要求的:要牢固树立全生命周期的意识,全面梳理超大城市治理的关键环节,不断优化治理方式和治理流程。
经多年打磨,目前的上海已拥有较为成熟的防汛指挥系统,以及防汛工作联络网、基础资料信息库、抢险队伍物资库、防汛专家资源库、预警预案管理库等。今年,市防汛办将坚持问题导向,根据汛期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征,以及历次台风暴雨中暴露出的问题,滚动排查隐患,滚动整改销项。
特别是针对去年“利奇马”台风期间暴露出的358个小区、14座下立交、41条道路积水问题,在整改基础上,研判明确了今年防汛工作的“三大短板”(基础设施、基础工作、基层防汛),“六大重点区域”(进博会主会场及其周边地区、迪士尼及滨海旅游度假区、五角场等下沉式广场、机场及火车站区域、城市动拆迁地块、去年积水严重区域)和“六大隐患”(重点区域暴雨积水隐患、高空坠物伤人毁物隐患、建筑工地度汛安全隐患、地下空间雨水倒灌隐患、险工险段渗水破堤隐患、危棚简屋坍塌伤人隐患),并综合考虑疫情影响,引入第三方隐患巡查机制,多角度发现问题,消除老百姓关心的“头顶上、地面上、脚底下”的安全问题。
同时,依托市城运中心平台对防汛指挥平台进行拓展升级,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洪涝灾情数据直报全覆盖、积水处置智能应用全闭环、街镇防汛防台指挥系统全贯通、历史汛情数据分析全回溯、防汛指令智能传达全网络”,特别结合入夏以来这几次暴雨的应对实战,不断完善技术,提升应对能力。根据风、暴、潮、洪四种不同灾害,适时调整防御方案,实现更精准、智能、高效应对。
这座城市,正是在不断与困难风险交手,不断检视补齐短板的过程中,乘风破浪,一路前行。
作者:顾一琼 史博臻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