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大大小小居民区的“老书记”们最近笑开了花。曾经不被人理解的社区工作今年迎来越来越多年轻大学生报考。以最近刚举行完社区工作者笔试考试的静安区为例,一共56个面向应届毕业生的专项岗位吸引来了357名大学生报考,考录比近6:1。在这些报考生源中,不乏有青年党员、博士生等优秀应届毕业生。
其实在过去,缺乏社会历练的大学生们并非“老法师”们心里的首选。脸皮薄、待不住……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声中,各区相关部门也几乎从不为应届毕业生设立专项社区工作者招聘岗位。
然而,随着智能系统在社区的落地普及,老书记们敏锐地感知到了变化的趋势。“我们这里也需要年轻人喽!”懂电脑、学习能力强的大学生们正越来越成为居民区书记们“心水”的工作新搭档。
社区正变得越来越自信,相信自己可以“留住人”
近两周周末,虽然上海温度不断攀升,但社区工作者招聘正渐入佳境,各区纷纷启动社区工作者岗位笔试,并计划于本月底进行面试。根据此前安排,由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教委联合举办的“2020年上海社区工作者高校专项招聘”将招聘约1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充实到街镇、居民区的服务或管理岗位。
在原计划招录51名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基础上,静安区又扩增至56名。如此大规模地向大学生开放专项社区工作者岗位,对静安区而言,并不多见。“以往我们招聘大多是不限工作经验,并不会专门向应届毕业生开放。”静安区人社局社工科科长罗乃风告诉记者。
其实,在过往的实践中,大学生群体从来不是小巷总理们偏爱的招录对象。社区工作者与技术性更强的工种不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并不能立刻“上手”。另一方面,人手紧张的社区也缺少资源来培训储备人才。甚至,由于岗位待遇不佳,还会常常出现刚刚培育成熟的社工转眼就跳槽的情况。不过,近几年,随着岗位薪酬待遇的稳步提升,体检、疗休养等福利制度的渐渐完善,社区也渐渐变得开始能“留住人”了。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有底气专门面向大学生释放如此多的社工岗位,其实也投射出社区正变得越来越自信。
社工不再是“临时起意”,而是深思熟虑下的“跨界之选”
我们常说的社工,一类是指社区工作者,没有职业资格门槛,入行无需考证,只要在岗位招录时PK掉竞争对手即可;另一类则有一定准入条件,即拥有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两类人群会有所重叠,在实践中,拿到社工资质的人还会有另一个事业选择——社会组织。
如果将居委会工作人员比做“全科医生”,那么在社会组织中工作就更像是“专科医生”。认知症老人照护、特殊教育、社区矫正、戒毒……每一个生存期超过三年的社会组织必定有一项过人之处。
今年刚从杉达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的徐瑶逸,在看过一次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在线招聘会后,决定与徐汇区星雨儿童康健院签约。从外语专业到特殊教育,此次跨界之选的背后,其实是双方的深思熟虑。
“我觉得社会才是最大的课堂,我希望尽快出来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徐瑶逸不盲从同龄人的选择,压根就没想过“升学”的事。在职业选择上,她也有自己的清晰规划——教育行业。浏览完一圈社会组织后,她只投递出了两份简历,统统与特殊教育行业相关。
作为用人单位,已在特殊教育领域深耕细作18年的徐汇区星雨儿童康健院曾经更偏好“专业选手”。负责人蒋俐敏对比过,如果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只需要一个月便可“上手”,但非相关专业的学生却需要培养大半年。
虽然想法很美好,但蒋俐敏面对的现实是,沪上设立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并不多。即便有,也大多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学生毕业后真正能选择社会组织的情况非常少。随着星雨儿童康健院的服务触角渐渐向社区延伸,蒋俐敏在招人上的心态也发生了些变化。“我们也需要招聘一些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开拓思维”,蒋俐敏说,虽然专业的限制逐渐放开,但她仍有自己的坚持——这份面向孩子的工作需要人“心性单纯”。想法简单、明了的徐瑶逸便就此和蒋俐敏一拍即合。
从徐瑶逸的身上,更多人欣喜地看到了社工的职业可能。它不再是年轻人“过渡期”的短暂选择,更多大学生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投身于此,并很有可能将其作为终身职业。
作者:王嘉旖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