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浦东书院镇抗疫一线的三个小故事,很短却格外温暖。
“我是第一次做志愿者,起初还是有点怕生。但我看路口那些村里的叔叔阿姨太辛苦了,我去帮着分担点,让疫情早点结束呗。”
“本来我妈想报名的,但是我知道她身体不太好。反正我们兄弟俩年纪轻抵抗力强。小时候妈妈保护我们,现在弟弟也成年了,我带他去村口保护我们的大家园。”
在书院镇路南村临港大道口,有这样一对亲兄弟,弟弟夏斌赟,18岁,负责登记与核查出入通行证。哥哥夏添,33岁,负责测量体温与询问。平日里相差15岁的亲兄弟可能缺少点共同话题,但在说起志愿者的体验时,两个人都觉得能为村里作贡献让自己正能量满满。虽然哥哥夏添已经开始在家复工,弟弟夏斌赟也需要为开学预习,但他们还主动要求调整在晚班做志愿者,坚持在一线抗“疫”。
“口罩戴起来,我给你量个体温。”“不要紧的,阿哥,我是住得离你不远的小李呀。”“现在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你车窗开着就必须戴口罩!”刘祥官在值守卡点时,看到自己村里的人开着车窗没戴口罩大声劝导着。
类似这样的话,刘大伯每天都要重复数十遍。刘大伯今年已经73岁了,是书院镇桃园村的老党员。从2月3日村里道口设卡开始,他就主动每天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忙碌着,村口宣传疫情防控、入口值守测体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爸你回去吃饭吧,我来换你了”,刘鸣华和父亲打了招呼,就开始值守,这已经是他第6次跟父亲交换班了。刘鸣华是桃园村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由于年轻时工作上的意外,他失去了左手掌,但并没有阻碍一名党员履行职责。刘鸣华现在负责村里各道口的疫情防控突发情况处理。每次当经过父亲值守的道口时,都会匆匆嘱咐一句:注意安全。
“爸爸,你和妈妈还要出差多久啊,我和妹妹想你们啦!”“快了快了,今天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要乖啊。好了好了...爸爸马上要工作去了!”2月13日,袁冬在午休时正与自己两个孩子微信视频,他是书院镇城管中队一名队员,其实他并没有出差,但因为工作于一线,这样的“云带娃”模式,已经持续了二十几天。
他的妻子,是一名医生,从大年夜晚上通宵在高速出口值守测体温开始,丈夫袁冬就将两个孩子让长辈接走,以“爸爸妈妈一起出差”为由,过上了“云带娃”的一线战“疫”模式。他们说,每天都会抽空和孩子们视频说说话。但是必须控制时间,因为时间久了,反而会更加难过,也会影响第二天的抗“疫”工作。他们一直坚信着,疫情总会过去,现在短暂的分离,只是为了尽早的团聚......
他们的故事在书院镇只是一个缩影,还有无数个你我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路逆风而行……
作者:唐玮婕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朱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