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个人的全生命周期大约有24个阶段,医疗付费建设是其中一个服务“痛点”,医院里排队太长、排队次数太多,怎么破?围绕着医疗付费建设这件事,上海今年将尝试“流程再造”。
流程改造的基础是公共数据,如何用好它,需要协同,需要标准。昨天,上海市公共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本市公共数据治理进入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新阶段,将促进公共数据产业发展和服务群众需求。
现状:从民生服务到政府管理都已受益
上海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就是重点。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刘迎风告诉记者,去年全市各区各部门编制了一万多条数据目录,归集100多亿条公共数据。
从“一网通办”出发,电子证照应用是目前为了提升用户办事体验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已接入电子证照237类,归集证照8000多万张。能够通过电子证照库调取的证照一律不需要提交——根据这一原则,上海通过构建政务服务用证清单,勾连办事材料与电子证照类目,实现电子证照应用尽用,电子驾驶证已可用于路面执法检查,电子身份证可用于办理宾馆入住……得益于公共服务生态体系,市民已实实在在受益。
“‘两张网’实现的根本是信息化。上海有制度优势,多年的城市管理经验及优良的城市品格是上海的资产。”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认为,现在的信息化与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大数据的收集和治理,用好大数据,制度优势也可以迭代,不断调整治理方向。
在实践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上,上海始终坚持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一体化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力争突破特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难题。以台风季节下立交积水问题为例,当积水达到10厘米时,防汛防台指挥系统将自动把信息推送给路政部门;当积水深度达到25厘米时,系统将信息同步推送给公安、路政、排水等部门,应急预案也会自动弹出。这些信息会通过上海发布、市民云、高德地图等平台同步发布。如今,防汛防台指挥系统已汇聚了气象、水务、海洋、海事及流域机构等十多个部门的各类防汛信息,通过数据归集、数据治理、数据应用等多方面的统一标准,整合出一个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
未来:持续深化数据治理攻坚
面向未来,公共数据标准化水平还有待提升。记者获悉,在1300个公共服务事项接入“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的基础上,今年上海还将新增接入500项公共服务,同时,在近365个个人事项服务的基础上,新增100个个人事项。此外,在电子证照方面,在已有279类电子证照的基础上,今年将争取再新增归集500类电子证照。
让“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数据跑得更快,公共数据标委会的成立尤为关键。刘迎风表示,标委会将聚焦公共数据的“采集、归集、治理、应用、安全、运营”全生命周期,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明确数据业务的标准规则和技术规范,加速推进公共数据标准化,这有助于打破部门“数据孤岛”,进一步提升公共数据的治理能力,更好助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表示,公共数据标准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工程。上海要在标准体系建设中,聚焦发力,做好公共数据的采集传输治理,实现公共数据的汇集互联共享。
“要进一步加快完善公共数据标准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拓宽公共数据标准化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提高公共数据安全保障的水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上海将持续深化数据治理攻坚,提升对“两张网”改革的数据支撑。据介绍,目前全市还有1800多个信息系统,未来将加强公共数据的归集力度,“原则上每个部门拥有的信息系统数量要比去年削减80%”。
作者:本报记者 徐晶卉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