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治理进程中,个性十足的“一小区一方案”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居民切实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让曾经“面目相似”的都市社区逐渐进阶为居者梦想中的家园。
地处嘉定区、普陀区交界处的真新街道曾是社区矛盾汇集之地。这里有“村转居”社区,许多搬进楼房的村民依旧保留多年的生活习惯,毁绿种菜现象屡见不鲜;而就在一街之隔,刚从市区动拆迁来此的居民们面对陌生的环境,也是眉头紧锁。在此背景下,真新街道自2017年起启动“鼎治空间”项目建设,对居委办公用房进行多功能挖潜,打造成社区共享空间,邀请附近居民来这里谈天说地、商议社区里的大事小情。慢慢的,陌生的邻里关系变得熟悉、融洽,大家对社区的认同感也逐渐产生。
如今,当我们再度将目光投向真新街道,一场升级版的社区治理正悄然拉开帷幕,更多的社区共享空间被腾挪而出,更多的居民被唤起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虽然街道能够提供的财力支持有限,但这里的社区居民却在巧治、善治下相继“变”出了空中花园、儿童乐园,甚至还谋划着“迷宫花园”。这些听上去就颇吸引人的项目究竟是如何产生和运作?以真新街道为观察样本,或许我们能一窥上海社区治理的创新探索。
向屋顶要空间,“空中花园”从畅想变成现实
当海派居民骨子里的“时髦”撞上稀缺的社区空间资源,一个令人艳羡的“空中花园”就在真新街道清峪居民区横空出世。而故事的开头,还要从街道启动“鼎治空间”项目建设说起。
2017年,随着“鼎治空间”项目建设的推进,清峪居民区里主动参加社区活动的居民“肉眼可见”地增多。但居民们高涨的热情也带来次生问题——公共空间不够用了。为了抢占黄金时段,阿姨爷叔们常要争个面红耳赤。
地面空间不够用怎么办?居民们抬头望望天,发现新郁路185号的屋顶还 “闲置”着——这幢楼一共三层,既容纳了社区多功能活动室,也是小区物业办公地点。此外,沿街的位置也使得在这幢楼里举办活动不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太大影响,“如果小区里有个‘空中花园’,大家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多扎台型啊!”
2018年4月,清峪居民区召开居民大会,“空中花园”项目得到大家的一致首肯。居委会先算了笔“经济账”:从铺设草皮到防水处理、购置特殊泥土等等,大约需要五万元的花销。作为社区自治项目,“空中花园”可以获得街道3万元的项目支持,其余部分则需要社区自行解决。为此,热心的居民们自掏腰包,筹措了一笔“社区自治金”。
活动项目量身定制破解“邻避效应”
“空中花园”项目正式从畅想环节进入了实操阶段,但随着方案的启动设计,居民们各种各样的顾虑也开始冒了出来。做了整整10年的社区干部,53岁的清峪社区居委会书记周刚并未对此感到意外。他带着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讨教,倾听居民们的真实想法,再一条条划去大家的“顾虑项”。“其实沉下心来看,你会发现居民们的顾虑自有他的道理。”周刚说。
在社区居民中跑了一圈,周刚总结,大家的顾虑主要有三:其一,“空中花园”的使用权问题。其二,漏水问题。其三,遇到狂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空中花园”的安全问题。梳理出这三个问题,居委干部着手“对症下药”。
首先,居委会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空中花园”向所有居民开放,社区居民都能在“空中花园”里组织、参与各种活动;针对可能引起的漏水问题,居委会请来农科院的专家实地勘察,提供设计方案。比如,在“空中花园”自带“女儿墙”的基础上,采取铺设防水层、选购特制泥土等防渗漏措施,确保极端天气下的安全。
消除了这三个主要顾虑,居委会又开始做“小部分”居民的思想工作。这也是社区治理中频频遇到的“邻避效应”,在钢筋水泥中生活惯了的社区居民都盼着家附近就有活动区域,却都不希望因此扰到自家清净。特别是那些距离“空中花园”直线距离不足50米的楼栋,那里的居民更是担心“屋顶花园搞活动时,会不会影响自己休息?”居委会对此提出的对策是,“空中花园”里开展的活动项目要事先进行筛选。比如,尽量不开展诸如唱歌、跳舞之类热热闹闹的活动,更青睐开展手工DIY、诗会等活动。
时间拨回至2018年11月,“空中花园”迎来第一次集体活动,活动内容并非常见的歌舞,而是一场团队纪念,十几位居民聚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畅想社区未来。最初,“空中花园”每次开展活动前,都会提前告知附近的居民。渐渐,那些曾经担心影响到自己日常生活的居民们都放下了心。每天打开窗,目光所及是一片绿意,到了傍晚时分,景观灯亮起又是别样一番滋味。看到眼前这幅美景,谁又忍心再出言反对呢?如今,“空中花园”搞活动再也不用挨家挨户发通知,提前为周边居民做“心理建设”了。
社区治理也需要“留白”
目前,200多平方米的“空中花园”被分为“绿植天地”和“休闲氧吧”两大区域。前者由社区骨干负责管理,绿植爱好者在这里种植蔬菜并义卖,获得的资金可以投入自治项目的后续发展;后者则是居民议事协商、纳凉活动的场地。剩下的空间则作为“储备用地”,可以灵活应对未来社区的新兴需求。
在“空中花园”项目的建设中,街道的3万元支持资金和居民们自行筹措的2万元自治金,主要都用于硬件设施的购买、铺设。花园里的许多绿植,都是居民们自发从家中搬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初代版‘空中花园’,许多设施还仅仅是基础配置。”周刚觉得,要打造出居民们心中的“空中花园”,时间与留白缺一不可。
留白的想法,是周刚在参加社区营造课程中学习到的新词儿。为了避免建成千篇一律的都市社区,许多基层治理者都在思考如何将社区实际与自治空间有机结合。有时,看似不经意的废弃空间,经过居民们的巧思、巧治,或许就能碰撞出一个充斥着奇思妙想的社区共享空间。“空中花园”就是清峪居民区“学以致用”的一次实践。
周刚解释,“空中花园”中的留白,一方面是因为社区自治项目筹措资金不易,如果等到所有设施配置完备后再开放,社区居民必然会觉得“速度过慢”。与此同时,过于漫长的施工时间也会打扰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在初代版“空中花园”建设过程中,居委会就尝试与共建单位上海市农科院合作,听取他们的专业意见,精心研究最适合的土壤、绿植种类,才成功将花园搬至空中。今后,大家也希望通过“空中花园”开展的一次次活动,能顺利将社区内更多的共建资源吸纳其中,进一步扮靓“空中花园”,“感兴趣的人多了,许多事情自然就好办了”。
作者:王嘉旖
图片:邢千里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