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C919大型客机总装车间,C919第三架机的总装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
基地的一块空地上,一架20世纪80年代中期停飞的“运十”飞机安静地停放在草坪上。雕塑基石上的“永不放弃”四个字,镌刻着几代中国人的大飞机梦想,也镌刻着上海制造的卓越追求。
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上海制造”因品质精良享誉海内外,“上海制造”也承载着几代人的深刻记忆。
进入新时代,上海提出了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继承发扬老品牌,做大做强新品牌,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上海制造不断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
从上海质量到上海品质: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初秋,上海徐汇滨江,涛涛黄浦江江水倒映着上海发展的时代剪影。
光阴荏苒,百年浮沉。今天的徐汇滨江,因为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到来,再次牵动世界的目光。
不远处的徐汇漕河泾开发区华鑫科技园内,一条名为“宜州路”的窄小马路两侧,微软加速器·上海、安创空间、仪电集团孵化器“云赛空间”相互比邻而居,这里也成为徐汇乃至上海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
根据最新规划,上海正在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2017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已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在土地、人口、环保、安全等各种要素的约束下,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经济转型及国内外竞争挑战,昔日的制造重镇上海还需不需要制造业?上海还能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吗?
振兴实体经济、避免“脱实向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面对这样的重大课题,上海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上海不可能什么都造,也不可能从上到下通吃产业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全市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推进大会上指出,上海发展制造业,必须认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瞄准最前沿、最尖端的颠覆性技术,瞄准对产业具有控制力的核心环节,瞄准那些带动面广的“源创新”。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左右”——《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为上海建成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描绘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上海制造’是卓越全球城市的立城之本和兴城之器。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不仅要实现上海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而且要将其打造成经济发展更新、更高层次的增长极,助推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说。
从质量创优到品牌创响: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到“松江府”制造的紫禁城砖,再到G60科创走廊,把“上海制造”融入基因的上海松江,正在实现从1.0版到2.0版再到如今3.0版“三级跳”。
“投资100亿元,海尔集团到底要在上海做什么?”去年6月落户松江以来,海尔上海项目负责人李超就一直被问到这个问题。
“最终选择落户松江,除了看好上海的科创优势、松江深厚的制造业基础,还有政府部门对于这个产业领域的深刻理解和对创响品牌的重视,这和我们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李超说。
这样的眼光,不仅体现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上,更重要地体现在规划引领上。2017年,上海先后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提振实体经济。就在全面回暖之际,上海再次出台巩固实体经济能级50条举措,为实体经济“添柴加火”。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98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工业生产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上海样本”。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重新洗牌,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发生深刻变革,由产品引领走向品牌引领,这正在激发上海制造发展的新动能。
“制造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四名六创’10个专项行动,其中名品打造、名企培育、名家汇聚、名园塑造这四个行动,是最核心的‘标识性动作’。”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说。
9月10日,上海市质监局发布的《上海市质量状况白皮书》显示,上海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名列前茅,93.2分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73分,自2009年起连续9年排名全国第一。
实现卓越制造、质量创优、品牌创响,标准是关键。在质量金奖、上海名牌等对名优企业的嘉奖基础上,上海已经开始探索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着手建设“上海品质”自愿性认证制度,以高端的标准,实施综合性第三方评价的机制,帮助企业不断追求卓越,彰显上海“品牌之都”的地位。
从创新引领到工匠精神:传承“上海制造”的城市风骨
“上海制造”,曾经成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彼时的上海,不宣扬自己的繁华,只靠一片匠心,凝聚城市风骨。
“上海制造”,也因为其匠心和传承,成为人们内心的一种尊敬、一种向往。
“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用地,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老工业遗产”“打造精工巧匠支撑的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打响上海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吹响重振工匠精神的集结号。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上海制造”,是对创新引领的坚守——
在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有一堵专利墙,整齐排布的一块块铭牌上刻着授权专利简介和专利人名。除此之外,企业还有另一项传统:以员工名字命名革新成果和发明。
“这体现的是企业对创新精神的尊重。”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原工会主席姚恒新说。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呼唤优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为产业创新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供给——
在人才领域,上海将围绕科学家引领、企业家运营、精工巧匠支撑三支队伍,打造产业“人才梦之队”。三年内,将新增100名制造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200名行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批“上海工程师”“上海师傅”。
“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制造业水平有口皆碑,出了不少‘隐形冠军’式的企业,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对于每个产品、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做到精益求精,用‘不可替代’实现追求卓越。要打响‘上海制造’这个品牌,我们也应当有这样的雄心和定力。”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典范说。
“上海制造”,蕴含着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的精神——
“上海要着力在攻克一批关键的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的技术,要打造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也要塑造上海过硬的产品品质、质量,彰显‘上海制造’的美誉度,让‘上海制造’能够代表国家的形象、实力和水平。”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吴金城说。
初秋的夜晚,上海外滩,华灯初上,游人如织。
夜幕下的黄浦江,不仅展现着卓越城市的别样风情,也见证着“上海制造”品质发展的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