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进程。如今,城市在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保留文化、保持温度?
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等主办的“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主题活动上海站今日启幕,开启了长三角集体采风的旅程。来自全国的30多家媒体的记者先后走访了黄浦区小东门、中国大戏院、思南书局、黄浦滨江、“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InnoSpace+众创空间、杨浦滨江等地,报道上海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辉煌成绩及宝贵经验。在采访中,从老城厢综合治理,到老建筑修缮保护,再到未来生活设计规划,记者无不感受到上海城市变革中的温度。
老城厢旧貌换新颜,“邻家屋里厢”暖人心
采风团首先来到了位于黄浦区的中东部位的小东门街道。谁也没想到,位于上海最热闹的中心城区旁的这片街区,曾多年来存在着违章建筑多、居住环境差两大顽疾。居民们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居住环境:“楼上是违建群租、楼下是马路菜场,抬头看不见天空,只有电线、雨棚、遮阳篷……”;很多老旧小区的上水管道甚至是清朝时的设施;许多老公房还缺少厨房或卫生设施,需要每天“倒马桶”……
东街危房整治前后对比图(资料图)
2015年上海市启动“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16年,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矛盾最突出的黄浦区小东门老城厢区域被作为了市级重点整治区域和治顽症、补短板的突破口。两年来,通过“拆、建、修、补”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小东门的“老城厢”在城区实现了华丽蜕变,旧貌换新颜,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升,获得感满满。
而“邻家屋里厢”东街家庭生活服务站的建立,更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份温暖。作为小东门街道集便民生活服务与为老专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邻家屋里厢”全年无休,沐浴、厨房、卫生间、活动室等服务设施全天候开放。居民只需要到所居住的居委会进行实名登记,领取并开通一张乐惠卡,便能享受到无偿或微偿的公共服务,80岁以上老人免费。自从“邻家屋里厢”一楼于2016年9月下旬投入使用,二楼于2017年5月建成开放以来,这里已经服务居民9万多人次。
方明祥为居民修理家电
在便民服务区,记者看到,一间堆满了家用电器的房间里,修了30年家电的“上海工匠”方明祥正在为一位阿婆修理电饭煲。短短几分钟里,又来了两位客人,其中一位特意骑了20分钟助动车来到这里,只因为“这里价格最公道,维修技术高,服务态度也最好!”在居民心中,这里俨然已经是大家的“屋里厢”。
在城市“文化客厅”,体验一流文化生活
上海复兴中路517号有一栋四层别墅,始建于1926年,曾是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故居,著名诗人柳亚子曾在这里寓居治学。这里承载着上海与近代中国独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风貌。
如今,这栋有历史、有情感、有温度的历史人文建筑,已被打造成一个高品质人文学术书店和城市新型阅读文化空间——思南书局,成为了都市文艺青年的“打卡圣地”。
思南书局总面积500余平米,涵盖“文史哲艺”四大类别的精品图书近7000种,中外文图书比例为6:4。高比例配置的外文精品图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目前上海实体书店的业态空白,也更好地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思南书局各个角落都有可供读者“坐着读书”的生活化阅读空间
在探访中记者发现,书局各个角落都有可供读者“坐着读书”的生活化阅读空间:从一层的“一人读书处”“二人读书处”到二层的咖啡吧、沙发座区域,三层的文艺阅读空间,再到四层的“半木云间”,还有散放在各个书架之中的一人书桌,每个阅读空间都为想停下脚步看书的读者提供充足的光线和舒适的座椅。
光满足阅读需求还不够,为了为读者提供一流的文化生活体验, 思南书局创设了一系列阅读活动品牌和公共阅读文化单元,包括:定期发布由知名文化人和学者推荐图书的“一个人的书单”;每周五晚举办以中外经典名著为文本的“思南经典诵读会”;每周六下午举办“思南读书会嘉宾见面会”等等。
思南书局常年举办各类丰富的文化活动
二楼一角的“书礼寄存站”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原来,这是思南书局的一项特色服务,读者可以在书局选购图书或文创产品,寄存在书局,由书局通知其亲朋好友到书局优雅别致的“书香摆渡架”来领取这份特别的礼物。这样别具一格、文艺范儿十足的服务深受各个年龄层次顾客的喜爱。
“书礼寄存站”
思南书局运营方代表、上海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凌云介绍,从2016年策划改造之初,项目就秉持“将文化关联下的多种业态合理组合”的理念,让思南书局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赋予它会场、咖啡馆、文创聚集地等多种功能,努力打造一个代表上海独特文化气质,向海内外作家、学者、读者敞开怀抱的“文化客厅”。
家门口的“未来生活”,孕育“设计驱动”新经济
想象未来生活永远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你是否想过可以在家门口尝试将想象变为现实?在“N-ICE2035”与杨浦区四平路街道联合打造的“N-ICE2035 Livingline原型街”,记者看到了一个面向2035年生活方式的 “原型实验室”群落。这里聚集了“未来餐饮”“未来娱乐”“新材料应用”“未来出行”“未来办公”“未来众创空间、孵化器” “机器人”“3D打印”等未来生活形态,令人“脑洞大开”。
(资料图)
“N-ICE2035”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娄永琪院长基于多年社会创新设计研究与实践发起的一个创新项目。N-ICE2035即 Neighborhood of Innovation,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owards 2035的缩写,意为面向2035年的“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社区。同时NICE又意味着“美好生活”。
N-ICE 2035项目充分利用大学知识溢出社区,在优化提升社区的品质和能级的同时,汇聚世界顶尖人才,扎根社区这个“需求端”,运用“设计”来整合科技、创意、商业模式,通过全新的未来生活方式创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未来生活是设计出来的。对未来的想象力引领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娄永琪告诉记者,传统线性创新模式是“科技发明-工程产品-工业设计-商业营销-用户”,而N-ICE2035意在颠覆这样的模式,基于对用户潜在需求的发掘,创造性地设计前所未有的富有创意的产品、服务、体验,孕育“设计驱动”的新经济。
为什么选择在社区进行该项目?娄永琪解释,社区里有人们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场景是最贴近生活的场所。“我们要求所有入驻的实验室都考虑未来的应用场景。为此我们在这条街上安装了许多传感器来搜集数据,使设计出的产品更有生活的温度。”
文、图:蒋竹云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