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国介绍法国:彼岸国家的光与影
继承父亲严谨求实的精神,在二十多年的驻法岁月里,郑若麟对新闻真实有着一份特殊的执着。从巴黎咖啡馆到爱丽舍宫,郑若麟尤其钟爱调查性新闻的发掘。
2006年,郑若麟撰写的报道《卢浮宫否认收藏八骏图》曾引起轰动。这次及时的“纠假”报道,澄清了一则以讹传讹、“流毒”甚广的假新闻。然而,他当时向卢浮宫方面求证事实时并不一帆风顺。“我一遍又一遍地调查,不断给卢浮宫写信,对方终于给我回了函。碰了钉子怎么做,每个记者是不一样的。” 郑若麟回忆说。
这种对新闻真实的渴望更突出地体现在巴黎圣火事件中。2008年4月7日,奥运圣火经过巴黎受阻,引发舆论哗然。郑若麟第一时间打电话回报社“要一个整版”,力图传递真相。经过扎实的调查,郑若麟的文章《抵制奥运圣火传递的台前幕后——法国政客和媒体是如何炮制一场闹剧的》把抵制奥运圣火传递的台前幕后种种内情悉数道来。报道获得了第十八届上海新闻奖特别奖,在国内外读者中激起了广泛反应。
当天晚上,在法国5台的辩论节目《巴黎无圣火》上,郑若麟更是以一敌四,善战群“儒”,尽管15分钟节目中,他只有2分钟的发言机会,他依然机智地揭露了某些被法国媒体刻意忽略的事实细节,面对主持人有意打断他的发言,他反驳说:“请我来,是请被告来听判决书的吗?”。节目之后,不少法国观众写来热情洋溢的信以示支持,更有观众打电话到电视台指责“不给中国代表说话的机会”。
就这样,郑若麟无意中成了法国媒体语境中的中国“辩手”。对于“一个人的论战”,郑若麟有过太多体会。同样参加的有当时的驻法公使曲星。2013年,日本安倍首相频频发表错误言论,中国驻英大使等发起系列正面澄清。而中国正面力量的不缺位,在法媒的舆论战中,郑若麟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面对一些法国媒体因为政治正确带来的对中国负面新闻的凸显,他认为,参加辩论、接受采访,就要起到传播真相的作用。为此,他应邀出席了几乎所有法国最著名的电视台、电台的有关中国的辩论节目,并取代一些法国反华“汉学家”成为某些专题节目的特邀嘉宾。
在更多的寻常日子里,记者郑若麟的一天通常都在外“跑”。他在巴黎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里跟各种不同身份的人聊天,参与法国记者的工作午餐,获取新闻信源。而坚持“跑现场”的专业精神,铸就了郑若麟敏锐的新闻嗅觉。即便在法国总统府新闻发布会上,他也能发现“官味”之外的新闻背景。
“看电视和到了现场,是完全不一样的。”郑若麟至今仍然清楚记得,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不久访问法国的情景。法美两国首脑外交式的热情之外,他却可以了解法美对峙情绪到了何种尖锐的程度,从现场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西方”这个概念正在出现裂痕……同时,他也能近距离观察到历任总统的不同风格。“希拉克电视上很严肃,现实中极为热情;密特朗电视上形象很迷人,和他握手时却像石像。”
而驻外记者的地位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2003年,法国外长批评了美国入侵伊拉克,就传话希望中国记者前去采访,因为他们需要中国的支持;2008年,萨科奇的朋友被任命为体育部长后,就通过郑若麟表达了萨科奇会去中国参加奥运会的信息。
2002年起,他开始为法国媒体撰稿。当时正值法国大选期间,郑若麟第一次应邀给《解放报》撰稿阐述中国人眼里的法国大选,给法国公众留下深刻印象。此后,他便逐渐成了法国媒体和公众眼里最熟悉的中国面孔之一。
在这位最了解当代法国的中国记者眼里,法国交织着光与影:既有浪漫迷人的一面,有骄傲和历史;也有阴暗的一面,有傲慢与偏见,需要客观理性看待。
“我对法国的一些批评,并不意味着反法。当然,我也不是亲法,只是客观地看待法国发生的一些事。”郑若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