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手中的笔,似乎总是偏爱牡丹。
作为中国名花之一,牡丹在中国大约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其花朵硕大,花容端丽,雍容华贵,素有“花王”之称;而牡丹的根皮在中药中叫丹皮,是具有清热化瘀功效的良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刘志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议将牡丹花作为中国的国花。
她表示,洛阳牡丹花历史悠久,品种多样,颜色漂亮。“牡丹是花中之王,品质高雅,牡丹的美带给人舒畅的感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
此外,刘志华认为,牡丹是中国本地种植的,而不是引进的“洋花”。通过技术上的不断改革,牡丹花不仅在品种、颜色上有了新的提升,更是在经济上产生很大效益。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洛阳牡丹繁盛于唐,唐代的宋单父是最早的牡丹专家,牡丹名品姚皇也出自当时洛阳姚氏家。宋代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勤江周氏洛阳牡丹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种植经验。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由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成都、杭州等地。元代是牡丹发展的低潮,数量减少,品种退化。明代,洛阳牡丹引入安徽亳州。清代徐震著有名著《牡丹骰谱》,清末王来品与其子王大道、王二道、王三道都为洛阳牡丹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牡丹种植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洛阳牡丹至今已形成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等九大色系1100多个品种,以及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玫瑰型、拖柱型、绣球型、皇冠型、金环型、千层台阁型、楼子台阁型等10种花型。
目前,洛阳牡丹已超过700个品种,2300万株,5400亩,遍布全城园林景点、街头花坛、机关庭院和城郊园圃,拥有王城公园、国色牡丹园等4大高品位观赏园。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洛阳牡丹已实现四季开花,盛花期不断延长,洛阳牌牡丹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国际市场。从1983年起,洛阳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举办洛阳牡丹花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全国四大名会之一。洛阳牡丹花会承载着洛阳牡丹栽培技艺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为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的栽培技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作者:朱颖婕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