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如何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也成为今年两会上的热点话题。两位来自上海的代表委员从自身实践出发,带来鲜活的故事,为探索建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积极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史领空——
中国文学怎么“出海”?中国故事、国际组稿、全球发行
“语言文化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和软支撑。”从事新闻出版工作30多年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对此深有感触。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史领空认为,要真正让外国人接受、达到情感共融,还需要提升我们的叙述能力。
据他介绍,过去,中国文学“出海”的主流操作是由国内学者直接将中文图书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但往往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这种外宣的软肋是思维方式‘接不上’,因为我们一开始就忽略了海外读者的需求,再经翻译转手,肯定会造成偏差。”在他看来,人的情感是共通的,要探索出一条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这需要充分了解海外受众,提升我们的叙述能力。
何谓“有效途径”?上海译文出版社开启了不少探索和实践。比如,译文社去年启动了一项名为“国际组稿 全球发行”的计划,请来长期生活在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执笔,“从他们的视角发现那些外国人关注而我们可能忽略的元素”。
该系列的首部作品是西方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高大伟的中国观察思考之作《中华复兴管窥》。如同书名中的“管窥”,高大伟凭借广博的文化视域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见微知著,以《构想中美关系的勇气之光》《“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二十一世纪新丝绸之路》《人工智能及国际地缘政治》等40篇英语文章,为当下中国书写了一个真实的截面。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这样写:“中华复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拓展了人类对‘地球村’概念理解的视域,更重塑了我们所处的世界。”
史领空透露,第二部作品名为《趣简中国史》,作者是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的美国汉学家李渡,预计将于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与读者见面。该书将以“历史闪回”的形式回溯以往每个朝代最有特色的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廖昌永——
歌剧中响起了二胡琵琶声,外国观众都伸长了脖子
同样在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也将视线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推广——这是一个他始终钟情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是我们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也因此还有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品走出去,以海外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抵达更广阔的世界。”多年创作实践令廖昌永深切地感受到文艺创作需要工匠精神,要以精品奉献人民,也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廖昌永始终记得恩师周小燕的嘱咐:“中国音乐家有两个责任:一是把西方的好的音乐作品介绍到中国来;还有一个责任,就是把中国的好的音乐作品推荐到国际上去,音乐家有责任把桥梁作用发挥得更好。”这也成为廖昌永致力于向海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心”。
回想起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当时廖昌永曾向总书记汇报,上海音乐学院正创排歌剧“上海三部曲”,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家》《日出》三部经典文学作品为蓝本,希望用歌剧的形式启示当代,并走向世界。如今,当年的一诺有了阶段性成果——《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日出》已经完成。这也让廖昌永更为坚定:不能老唱外国歌剧,也不能停留在翻唱中国经典的层面上,而是要不断传承与创新。
为此,上海音乐学院还创作了另两部浸润中国文化的歌剧:一部是根据汤显祖生平及其代表作《临川四梦》而创排的《汤显祖》,穿插古典诗词和中国戏曲唱腔,尽显古典文学之美;另一部是根据老院长生平创作的歌剧《贺绿汀》。“《汤显祖》经过几轮海外巡演,受到海外同行高度赞誉,下个月将开启澳洲巡演。《贺绿汀》去年巡演16场,多次散场时观众掌声经久不息。”廖昌永很是自豪。
演出带来的收获远不止于此。“我们留意到,一旦歌剧中响起了二胡琵琶声,很多老外都伸长了脖子,这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触动,增强了文化自信。此外,舞台磨砺也让年轻人迅速成长,何为‘为人民而歌唱’?大家有了共鸣。”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周渊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