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4?
这是一道难解的数学题。
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强大的、风格独立的经济体: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这四个本就紧密相连的经济体,如何再紧密融合以实现更优质的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的钱锋、周锋、葛均波、陈义汉、郭长刚、冯丹龙等一连提交了四份答卷,分别从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长三角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一体化以及长三角一体化水资源环境共治共保四个维度进行破题。
在提案中他们指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要发挥重点城市的优势和特色,关键的就是要打破各地区之间的藩篱。
举例来说,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占比全国的五分之一,拥有“双一流”工程A类高校8所、其他高校422所,中科院研究机构19个,可科研单位行政隶属关系复杂,行政保护、条块分割现象较重。在重点创新领域的战略布局、科技立项原则及支持方式上缺乏全局性协调机构,项目资金统筹、政策统筹方面沟通、衔接不够。
再如在水资源环境共治共保上,由于缺乏跨区域的利益共享机制,导致一些重大水利项目推进困难。
长三角一体化,重在统筹和协调。
各个委员们建议,科学谋划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区域内人、财和物等资源,优化区域协同创新环境。
既要充分发挥G60科创走廊沿线的三省一市各产业重镇在科技资源和特色产业领域的优势,“以线串点”,合理布局重要产业集群,从上海“独唱”到沪苏浙皖 “四重唱”。
也要发挥上海科技创新增长极的辐射效应,“以点带面”,探索在沪苏、沪浙交界处(上海青浦区、金山区、浙江嘉善市、江苏吴江区、昆山市)设立长三角科技一体化示范区,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创新空间,打造开放型科创共同体。
同时,加强长三角区域政策规划以及标准的同步性,推进长三角地区国家级专业检测机构认证共享与互认,建立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发新建科技协同创新要素共享平台,包括科研基础数据共享共用平台、科技创业与投融资协作服务平台、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平台等。
至于当下国家最急需的领域,长三角更应勇挑重担。建议由三省一市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挥制度优势、组织需求侧和供给侧各领域的专家,以需求为导向,确定长三角制造业优先发展领域;对标“卡脖子”技术关键领域,以上海的科技资源为母核,在共赢的基础上吸引长三角优质创新资源,协调优化三省一市政府层面的管理体系,构建需求驱动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制定长三角协同制造技术标准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服务规范,构建高水准的制造业服务体系。
此外,更要注重对长三角进行集体升级。在长三角地区优势领域之一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委员们认为应继续做好以下四点:
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互补协作机制,实现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共治一体化;
布局区域知识产权联盟,建设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区域知识产权保障服务一体化;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的区域合作,探索有利于人才交流政策举措,实现区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一体化;
加强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一体化。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