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储备管理是保障一个国家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减少负面效应的重要应急反应基础。
2017年末至2018年初爆发的一次大流感,很多人还记忆犹新。那个流感季,被不少人认为是抗击流感“神药”的达菲(磷酸奥司他韦)有一段时间供应不足。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看来,这一事件暴露了目前我国医药储备形式及药品供应链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加强和完善药品战略储备已经迫在眉睫。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陈义汉提交提案,呼吁进一步加强我国药品战略储备。
据了解,我国于1979建立国家医药储备制度,并于1997建立中央、地方两级医药储备制度。2016年发布的《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要求进一步完善国家医药储备体系。
陈义汉介绍,目前我国采用的药品储备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管理依据尚未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所以在操作中存在不少漏洞。
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的医药储备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实物储备报损处置滞后。由于我国仍采用中央医药储备和地方医药储备两级医药储备制度。其中,中央储备的药品目录及数量主要由国家卫生部门制定,各地的医药储备内容及数量由地方自行确定,两级储备信息互不联通,重复储备率较高。
从基层调研的情况来看,一些储备企业承担中央、地方和军队的同类药品储备重复率高达30%-40%。部分药品三方储备量大,只能一部分由生产厂家代储。此外,由于中央、地方、军队三级储备信息并未建立互联互通的共享机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各级储备药品的调拨也无法做到统筹协调。
陈义汉建议,尽快构建我国国家战略储备计划,完善我国国家安全法规,将国家药品战略储备纳入《国家安全法》内容中,提升药品战略储备层次。
他还呼吁,应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多维药品快速响应机制,如“构建1小时速达机制,12小时应急机制,24小时响应机制和全国统筹、区域联动机制等”,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作者:樊丽萍
编辑:樊丽萍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