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小组会议时,建议建立国家艺术史博物馆。杨晓阳表示,当前中国大多数美术馆不是博物馆而是展览馆,这会导致中国人判断当下的艺术失去了历史参照。同时,杨晓阳建议可以结合实物加多媒体的手段来展现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博物馆的建设,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艺术团队所设置,而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必备设施。让国人从小就像去公园一样便利地去看艺术史,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史的开端,发展的不同风格等。”杨晓阳认为,“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品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自身的艺术审美体系与标准。同时,还可以促进国人借助艺术丰富其对人生的认识、对其他知识的增长。当人们对艺术高低雅俗之间的分界、底线有了认知,再用这个标准来看当下纷繁的艺术品,自然就会有客观的判断。”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而艺术教育领域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高等艺术院校是否应该设立“美术实践类博士”,杨晓阳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美术实践类博士”的设立是弊大于利。
杨晓阳表示,在国际上,如国际一流的巴黎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实践类是没有博士的。目前,只有国内高等艺术院校招收“美术实践类博士”。“美术实践类博士”中的“实践”和“博士”是分属于两个系统的概念。杨晓阳表示:“‘实践’对应的是美术创作,而‘博士’对应的是美术理论研究。美术实践指向个性生发,应该突破标准、天马行空,高水平的美术创作并不是高学位教出来,这只会为创作人员设置更多的条条框框;而美术博士,即美术理论研究的是事物背后的规律,需要多学科支撑,它最终指向艺术的共性研究。”
杨晓阳举例说:“中国美术史上不乏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大师,如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傅抱石等。但对于整个美术群体而言,他们是翘楚,是个例;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先是实践家,在总结美术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延伸出对于美术理论的建构,这些人也都不是目前的高等教育机制,即‘美术实践类博士’所培养出来的。”
杨晓阳强调:“现在美术学院以博士学位和博导为最高的学位和最高的教授级别,导致的结果已初现:美术学科教师中的“美术创作名家”越来越少。这个现象和结果证明了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违反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影响了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予以充分地调研和解决。”
综合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