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期末考试,总有新生缠着老师划重点、要标准答案,一旦碰到开放性的考试题目就蒙了,这都是标准的应试思维。”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提及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就觉得十分困扰。
与罗卫东一样,许多来自高校的两会委员、代表认为,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果中小学阶段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想等到大学再来补,可就有点儿晚了!
罗卫东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创新能力、成熟的思维、成长的人格,没有重视。
“有些课,现在的中小学是不是教得太少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杨华勇也曾经到校外培训班了解情况,结果让他气不打一处来。
原来,培训班大多是搞“题海战术”,教会孩子仅仅是解题的惯性和套路。却没有时间让孩子发现问题,至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更是无稽之谈!
杨华勇则说:“教育是一棒接着一棒的,每一阶段都不能被割裂。如果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就无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也经常到中小学调研,对此他深有感触:“别看小学跟大学差着六七年,它们关系大着呢。”他解释说,小学阶段能不能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关乎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和创新思维的养成。
匡光力说,自己最看重学生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习惯,是否愿意去刨根问底地追问,去寻求另一种可能;另一个是自信心,“他要能承受失败,也要能有信心地表达,这是很重要的素质”。
罗卫东认为,现阶段高校要用好自主权,在自主招生环节注重对学生知识面、想象力、批判能力、专注力的系统考查,从而对中小学人才培养起到引导作用。
作者: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