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前,科创板消息不断。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绝不仅仅是金融从业者关心、股市投资者关心,它将显著影响我国的科创生态。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说,科创板将建立新的资本市场服务模式,有助于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服务科创型企业的重要工具。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则认为,科创板的设立将源源不断地激发社会对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投资的热情与关注。
在微观层面,科创板对于科技金融的撬动效应已经显现。上海人工智能行业的代表企业西井科技首席执行官谭黎敏说,去年年中,国内风投资本一度遇冷,但目前“寒潮”已被科创板驱散。相关专家则表示,科创板可以为创业投资 “募、投、管、退”的闭环补上关键一环,为暂未盈利的科创企业打通上市路径,因此,它的推出不仅有利于科技企业,还可能吸引全球资本参与我国创新进程,推动金融业开放和辐射,从而带动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发展。
就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当天,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科创板上市推荐指引,强调重点保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等行业企业登陆科创板。根据目前公布的一系列规则,企业掌握的技术是否足够“硬核”、研发是否够持续、产业方向是否契合战略需求——这些要素将对企业的上市前景构成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创板为上海以及各地实体经济发展标记了方向。
从去年开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被视为实现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的集中体现,“创新策源能力”因此成为衡量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尺。所谓“创新策源能力”,就是要在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四个维度,扩展科技创新贡献度。毋庸讳言,此前,在“硬科技”领域,上海存在创新资源与价值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比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但是,与一些所谓的“风口行业”相比,芯片和创新药物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资本投资意愿较小。有报告显示,在上海的高市值初创企业大部分属于模式创新型,技术型企业占比较低。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必须代表国家形成战略性科技力量,并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科创板的设立,显然将提振全社会对于发展基础性、战略性行业的信心。因此,拥有深厚科技与实体经济积淀的上海,正发力要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中站上潮头。
一家在国内耕耘了15年的集成电路企业透露,原本已经做好去海外上市的准备,但是,科创板快速推进让它改变了主意。总体上,上海拥有全国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领先的新药研发基础和产业环境,拥有国内约1/3的人工智能人才。这些被科创板垂青的行业中,不久后很可能会有不少“隐形冠军”被发掘和关注。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让所有人兴奋,但必须靠实干才能真正化机遇为现实。过去四个月,上海科技产业界已经积极行动,努力夯实产业基础,打造“后备军”,为科创板提供“源头活水”。
目前,全国各省区市中,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业务收入、利润还是纳税额,排名都是数一数二。对照科创中心建设要求,捕捉科创板机遇,上海正努力扩大这一优势。去年年底,上海宣布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将集聚政府与社会资源,优化培育载体,完善服务链条,为科创企业起飞打造跑道。
上海这一“培育工程”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万家,比现在的9200家左右增长63%;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再增加5000家,总数突破2万家,并出现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在科创中心建设和科创板的带动下,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望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大幅跨越。
近几个月,上海科技金融体系也在不断释放积极信号。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已经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证券交易所、浦东发展银行等签约,携手提升科创金融服务能力,让金融服务触角抵达各区、各园区。最终目标,就是让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企业脱颖而出,快速成长壮大。
作者:张懿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