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关注美术人才培养,呼吁进一步区分制定实践型与学术型美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去年卢禹舜在两会期间也对美术的创作和人才培养提出过建议。当时他就提出,目前我国主流美术的内容和人才支撑还有些乏力,“后浪推前浪”脱颖而出的优秀青年艺术家还没有形成规模性梯队。
今年,针对美术人才培养,他认为,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经过百年建构,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其中,美术学学科既包括创作实践也包括理论研究。
卢禹舜提出,很多高校在美术学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中,尽管会有实践型和学术型的区别,但基本上都强调既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结果往往是,实践型研究生理论研究能力常常不足,而学术型研究生创作水平往往不高,或者是介于两者之间,两项能力均不突出。事实上,关于美术实践类博士的话题已经引发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热议,包括对美术实践类博士研究生设置合理性的质疑等。
卢禹舜表示,这些都从一定层面上说明,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或目标至少有需要进一步研讨的空间,“在具体制定和实施培养方案时,有时存在因材施教、自主选择、区别培养不够,对学生的天分和优势的发现、引导与个性化培养还有待加强;对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反馈与就业去向的调研较为缺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核方式和标准容易僵化,束缚人才发展。”
他建议:
1、组织各方专家并有毕业生参与,共同持续探讨更合适的方案;
2、招生时对实践型和学术型的考核重点和标准更加严格细分,也可以有二者兼备的方向;根据学生优势和未来就业方向,侧重某一方面的培养,也可以在第一年设置相同课程,第二年开始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个性化重点培养,使术业有专攻;
3、更加明确区分毕业考核的方式和标准,比如同样是论文写作,不局限于字数和评分的标准差别,在内容上,实践型是否可以选择与毕业创作相结合或引申出的选题,学术型则重点在理论研究的学术性或创新性。实践兼学术型的标准也应有所区别。
卢禹舜还提出,导师组的构成最好实践教学型与理论研究型兼而有之,优势互补;加强有针对性的毕业生调研和社会反馈调研,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各类美术人才。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唐闻佳
综合自人民网和人民政协网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