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代表团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举行全团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对中外媒体开放。
邵志清代表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回应了大家对于营商环境的关切。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重要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聚焦市场主体需求,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改善。201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突出制度创新,加强系统集成,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效应持续显现。五年来,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达到6万家,在“一带一路”投资项目超过200个。2018年,上海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0项、评估评审40项,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多领域办事环节减少近1/3、办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企业群众办事效率更高效,助力我国营商环境排名从78位提升到46位。努力将民营经济打造成为上海改革开放新高地、科技创新新先锋。
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以来,发展更加提速,正向更高质量一体化迈进。营商环境的一体化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今年1月3日,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将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实行跨区域联动奖惩,完善单一窗口跨区域协作机制,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合作,防范区域系统性风险,打造充满活力、运行有序的市场环境。
但是,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市场主体期望相比,三省一市在营商环境一体化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
一是制度环境有差异,除了法治化水平不一,政策不一致现象相当普遍。目前很多专项政策只惠及本地企业,普惠性不足。存在着衔接难、甚至是“打架”的现象。对营商环境的评估,各地也是各有各的指标体系,难有一致性。
二是统一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市场准入、监管的规则尚未有效对接,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手段比较缺乏,地方利益保护现象还相当程度存在,要素流通不畅,物流成本和人员出行成本依然较高。
三是服务整体性有待提升。“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各有亮点,但各省市的办事流程没有实质变化,异地办理的事项数量偏少。面向市场需求的企业服务平台也还没有建立。
针对这些短板,邵志清代表提了三个建议:
首先,加快构建统一的制度环境。梳理各自的法规、规章,对影响一体化发展、具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规范做梳理,统一内容,趋同操作。加强政策协调,淡化招商引资政策的优惠,从纵向的价值链分布考虑细化政策,形成统一的财政、统计、产业、金融政策体系。对标世界银行标准,结合长三角区域实际,研究制定、分工承担相关的指标分项,形成统一的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先行先试,为全国推广创造经验。
其次,加快构建统一的市场环境。推动审批许可事项清单合一、证照资质互认,实现市场准入标准统一。加快信用长三角建设,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实现综合监管和“智慧”监管。推动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建设,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充分利用金融法院、知识产权法院,为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保驾护航。
第三,加快构建统一的服务环境。在政务服务供给一侧,充分吸纳现在各省市好的做法,并进行系统集成,为所有企业和群众的办事事项统一受理方式、数据格式、证明材料、办理流程、服务标准等;在市场需求响应一侧,建立统一的企业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对接市场资源、进行上下游合作。
作者:顾一琼
编辑:张晓鸣 孔韬
责任编辑: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