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大火,社会各界对于科学普及的呼唤越来越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呼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让科学流行起来”。
“无论是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部门的规划决策,还是科研项目的推进,都少不了科学的滋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认为,应在社会上推动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氛围,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
“如果公众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有障碍,整个国家科技发展都会打折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多年坚持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深有体会,“科学素养上不来,人们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容易导致谣言传播,无法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营造好的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际平持相似观点:“只有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大幅提升,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更牢固的支撑。”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提高了近2.3%。按照中国“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底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要达到10%的目标。
纵向来看,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得到较大提升,但横向比较,这一数据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对此,政协委员们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徐旭东说:“首先要利用学校教育传播科学,特别是不应放弃从高中到大学文科学生的科学普及课程。此外,还需要有面向全民的科学传播体系。”
针对一些科学家看轻科学传播工作,不愿意从事科普创作的现象,徐旭东认为科学家从事科普并非大材小用。他以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为例说:“科学传播其实可以达到极高水准,历史上一些卓越的科普著作甚至启迪了一代科学家的努力方向。”
郝际平认为,国家应该给予科普工作者更多的尊重和保障,让大家愿意投身于此,并乐在其中。
此外,他认为科学传播的途径应当丰富多样。“比如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就非常生动形象,很好地激发了大家对科学的热情和向往。”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综合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