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各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以下汇总了几位委员对于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感想以及对相关行业领域的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刘月宁
习近平总书记说了好几个要求,但是我觉得有一句话印象最深刻——以人民为中心。立德是一个最高境界,我是从事艺术教育的,是教书育人的一名教师,所以我觉得从各个方面来说,对我们都是一个鞭策,一个鼓励。
全国政协委员、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部导演室一级导演 陈力
让我感受很深的就是他对传承红色基因很重视,特别是谈到我拍的《海棠依旧》,总书记还回忆起儿时去西花厅的往事,对于我们这一批创作主旋律的创作人员而言,是巨大的鼓舞。要像总书记讲的那样,把握住细节、把握好细节。而且要跟青年人多沟通,努力创作好更多主旋律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我们的鼓励和引领,也是再一次对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提出了高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作导向,为人民出精品。
作为一名作曲家,要有精品意识,要到生活中间从源头活水寻找流淌的瑰宝,进而丰富自己。之后,在创作过程中要静下心,去掉浮躁,不要有功利心,要从心里流淌出艺术作品。这个作品应该为时代立命,而作品也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本。艺术家要创作出群众喜欢的、能和世界对话的好作品。我2017年创作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后获得了很大成功,之后,在北美、东南亚、欧洲巡演。我也在总结受欢迎的原因。这部作品是用浓郁的中国风讲述了中国故事,同时借用了协奏曲的形式和一些创作技巧。由此可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人倍感振奋、深感自豪,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对我们社科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个标准就是要求我们走到田野,扎根基层,把学问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找到发现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带领学生多走进基层,通过第一视角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国家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重将学术研究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我将自己在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领域的调研成果,运用到西北地区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较好成绩。进入新时代,我们还需更加努力奋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出色答卷。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
哲学社会科学正在迎来新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视野宽广,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与奋斗目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时代在不断发展,新时代下,人文社会科学要力争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晋剧院艺术总监栗桂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作为一名来自山西的文艺工作者,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论名气多大,都要坚守演出一线,为群众演唱、为人民放歌,真正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焦斌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讲话,对广大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期盼和要求。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人民,深入基层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国人民创造的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阐释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编辑:彭丹
责任编辑:陆正明
来源:陕西日报、中国青年报、山东头条news、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