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团今天下午集中酝酿议案和建议。马兰、刘小兵、朱建弟等19位代表先后介绍了拟提交的22件议案,并争取其他代表附议。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的热词,成为代表们的关切所在。
为人工智能应用管理立规矩
写字楼里,机器人熟络地乘坐电梯,取快递送外卖;会场上,人工智能合成的主持人精通多国语言,令人啧啧称赞……这样的场景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科技从来是一把双刃剑,在人工智能渗透人们生活点滴之时,它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为此,邵志清代表建议,为人工智能应用的管理立法。
邵志清代表表示,应重视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机器成了行为主体,这对如何认定责任主体和行为意愿提出了全新挑战,“目前对人工智能进行综合立法的条件还不具备。但为了防范重大风险,需要针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管理进行立法。”
邵志清建议,人工智能应用管理的立法,应重点围绕伦理道德、资源获取、主体认定、行为认定、责任划分等方面展开,“如果人工智能实施犯罪,智能机器人的使用者、制造者等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这些法律责任应当进行严格的区分。”此外,他还特别强调,要通过立法明确禁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违反人类伦理道德的行为。
在创新激励与风险规制间寻找平衡点
“去年11月,全国首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广州投入试运营,但不到一个星期就被叫停,这值得我们思考。”今天下午的代表集中酝酿议案建议现场,陈力代表建议通过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法,在创新激励与风险规制之间寻找平衡点,对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加以引导和规范。
陈力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其在驾驶、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将势不可挡,立法因此需要以有效规避风险为目的,完善相应的人工智能研发和使用规则。
陈力建议要充分保障创新主体权利,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加大对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扮演决定性作用,科技法律制度只有充分保障创新主体权利,才能激发其创新活力。”(本报北京3月4日专电)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邵珍 顾一琼 祝越
>>两会快评
早春的这场“吆喝”,特别动听
每年的3月4日,上海代表团循例在驻地集中酝酿代表议案和建议。这场“小会”上,总有多名代表手持自己的议案、建议,向其他代表进行“推介”并附求“会签”。这场“小会”,形式不拘、会风活泼,关键是“各种有料”,因此颇受媒体钟爱。在一些常年联系人大的资深媒体人口中,它甚至有了一个生动而具象的专属“代码”——吆喝会。
吆喝,是需要拼了命攒人气的显露活儿,很多代表平日里做多说少,靠什么“打动人心”?翻阅他们手中的议案和建议,能够找到答案——他们关注顶层法律法规设计,挂怀社会的新业态、新动向,更在乎民生冷暖,每张文稿都是“自带流量”“实力担当”。
“人大代表,就是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行使代表职权,履行代表义务,就民生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和议案。”场外,一位老代表这样自我“打分”。
对于高质量履职的追求,就在“吆喝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昨天的这场“吆喝”会,全程近100分钟,先后有19名代表提出22项议案,并求“附议”。在预定的5分钟时间内,每个人都提纲挈领、逻辑清晰、建议明了。懂门道的人盛赞:立法需求旺盛、建议质量很高。
制定知识产权法典、制定海洋法、制定公共数据资源管理法、制定人工智能应用管理法、制定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法、修改道路交通法、修改网络安全法、修改著作权法……这些议案接驳着时代脉动,站在社会前沿,呼应深化改革、民生福利。往更深层次探究,透过这些视角和思索,可以看到国家发展的“大蓝图”与千家万户的“小目标”水乳交融。
“吆喝会”并非新生事物,但每年,每每这一时刻,在这个特别的视窗、场域,总能听到新的变化,感受到更高质量的追求。
早些年会场上常有“我去年提过,今年又来提”的声音,如今几近销匿,这正是因为代表们的议案愈发精准切中需求;早些年“会签”时,签名“附带看人缘”,现在“内容是唯一硬核”……凡此种种,正体现了人民代表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的努力,营造了高质量的履职新风。
春光无限,使命在肩。早春的这场“吆喝”,特别动听。(本报北京3月4日专电)
作者:顾一琼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