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出台后,每年的全国两会上,生不生二孩也成了昨日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2018年是放开二胎的第三年,与专家预测相反,中国出生人口不但没有爆炸式上升,反而比上一年减少了200万,出生率创近几十年新低。其中辽宁的生育率为1.0%,远低于全国水平的1.5%,甚至比日本和韩国都要低,已经直接宣布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是什么影响了人们的二孩生育意愿?
近日,在某著名社区网站,一个名为“我要出国两年,怀孕的儿媳又哭又闹”成为热帖。身为大学教师的婆婆出国交流两年,本是难得的好事,儿媳为啥又哭又闹?就是因为婆婆走了没人带孩子。
目前,这个帖子不仅跟评者众,而且又据此衍生了不少话题帖。有人挺儿媳,有人挺婆婆,但不管挺谁,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孩子生了由谁带”已经成为普遍社会焦虑。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曾透露,二孩政策实施以后,相当一部分家庭想生不敢生,就是担心孩子生出来以后没有人照顾。如果托幼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二孩的出生率会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原校长贺优琳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就曾呼吁:政府需要做好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服务,营造一个愿意生二孩的社会氛围。比如,提高教育的投入,降低养育成本。办好学前教育,把幼儿园纳入公立教育,形成以公办为主体,政府主导,少量高端民办为辅助的学前教育体系。
“我呼吁创造条件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国家实行12年义务教育。”贺优琳说,“0-3岁是一个人大脑开发的最佳时期,3-6岁是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而我们恰恰严重忽略了这六年,但是这是关系国家未来的事情。”
上海探索出全国示范性、可复制的托育经验
建立完善的托育体系,上海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多元力量参与的可复制经验。
让更多幼儿“幼有所育”,呵护“最柔软的群体”,继2018年4月28日上海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后,目前,上海正遵循“政府引导、家庭为主、社会多方参与”原则,不断拓展托育服务覆盖面。
继连续两年将普惠性托育点建设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后,“新增50个普惠性托育点”也将纳入2019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上海还相继推出提供场地、减免租金、以奖代补等“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增强托育机构举办者的“获得感”。
据悉,今年全市新开办幼儿园53所,可扩充幼儿园办学规模722个班级。另一方面,市教委、市妇联还将协同多个职能部门,开设社区托育点、市场化托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福利性托育点。
全国面向0至3岁婴幼儿的托育服务体系构建刚刚起步。有理由相信,今天上海的率先而为、主动探路、摸索经验,在全国范围内也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作者:本报记者 张鹏
编辑:金晚霞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