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即将开幕。今天中午,上海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乘坐复兴号高铁集体赴京参会。
代表们一相逢,积极的建言献策、精彩的脑力激荡便开启了大幕。比如这三位全国人大代表,他们聊出的,可能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一个好故事、好方向。
三位代表分别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协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图中),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图左),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图右)。
王安忆站在一位普通观众的角度询问廖昌永:国内的歌剧市场里,除了世界经典剧目之外,有没有中国本土故事能流传世间?
廖昌永坦言,歌剧在中国仍有漫长的征途。在中国民族歌剧方面,创作于延安鲁艺的《白毛女》已能称经典,“近年来新创作的当代歌剧不少,但能传得开、留得下的只是少数”。
对此,王安忆和曹可凡不约而同读出了一个问题——歌剧的选材必须“高大上”吗。王安忆更是直言,她接触过的中国新创歌剧,不少都太过注重史诗性,但实际上,小切口的故事一旦深挖精耕,会拥有更为丰沛的情感,与受众的距离也会被大大拉近。在她看来,不故意渲染,涓涓细流汇聚江海,看似平凡质朴的小故事也会折射出大时代的光芒。
一个真实的故事进入视线,那是发生在王开照相馆的一桩往事。2006年12月底的一天,王开摄影有限公司地下二层档案室内消防龙头突然爆裂,水柱喷涌而出,涨至小腿肚,导致室内众多藏品“蒙难”,只有一部分置于最高处的藏品幸存下来。事后,公司员工对幸存藏品重新开箱整理,发现了不少尘封数十年的老照片,其中甚至有些拍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消息被媒体披露后,不少老上海人找到照相馆,从老照片里“认领”他们的父辈、祖辈……
这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氏族的小故事,也可以由此派生出一个时代、几度社会变迁的大历史,更重要的是,故事因为老字号、因为真实,而与受众无限接近。曹可凡打趣说,那就请王安忆执笔,为中国歌剧写一个好故事吧。
这只是一次小小的脑力风暴,但碰撞出的火花值得各门类的文艺创作者借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精深的小切口折射大时代,与最广大的人民取得精神共鸣。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图片:袁婧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