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退役之后,大多会经历自己职业生涯的变迁。作为曾经的奥运冠军,获得过59次世界冠军的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前运动员,杨扬从退役至今十几年来的履历印证着这种变迁。
今年3月,杨扬作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问:今年是你第二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你有什么新的提案吗?
杨扬:我今年的提案是关于大众冰雪的。现在确实能感受到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问题。
一个是场地不足,尤其在大城市里边,人们居住的密度比较大。像今年我在(上海)东方明珠做了一个户外冰场,虽然是短期的,但(人数)真的超出了我的设想,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五六次限流。确实,我们的场地设施不够。
另外一块是关于青少年培训,其实很多机构在市场很热的情况下反而很难生存。我认为我们国家在体育产业方面的税收政策上可以有一些调整或者细分,通过税收政策来鼓励更多社会机构参与到体育人才培养的事业里来。未来,让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有更高度的结合,能够更加快速地发展。
问:中国申请冬奥会成功之后,你的生活有没有产生一些变化?
杨扬:还好。我的主要任务还是在申办的时候,当时出差蛮多的,不断和国际奥委会委员沟通,争取他们对中国的支持。另外我是陈述人之一,做整个陈述报告需要很多磨炼。
问:你是否了解中国为冬奥会所做的准备?
杨扬:2022年北京冬奥会对我来说更像一个大聚会,就像我在家里欢迎全世界的朋友到中国来。当然这个聚会组办起来不容易,全世界对中国这届奥运会有很多期待。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每一个细节打动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让他们觉得不虚此行。
举办期正好在新年、春节期间,我希望中国的文化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机会更好地展示和传播。如果细节做得好,这些运动员就会主动为我们代言,成为中国冬奥会、中国文化的代言人。
问:你觉得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杨扬:虽然没有办过冬奥会,但因为有2008年奥运会的基础,尤其对北京来说,组织人才还是蛮多的。但是在专业人才方面我们确实比较缺,因为赛事组织和(夏季)奥运会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像山上的救护人员,要懂医疗也要会滑雪。一些雪上的急救、组织工作,我们可能需要从国外聘请大量志愿者,以及专业的工作人员。
而且,这届北京冬奥会的奥组委非常看重“后奥运”,也就是“奥运遗产”,包括奥运场馆的可持续使用、冰雪运动人才的去向等。体育产业当中,这些专业人才是非常宝贵的,怎么让他们有更长远的规划,而不是办一届奥运会之后就解散,这样的“遗产计划”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我相信这些人在“后奥运时代”也是非常出色的人才。
还有关于奥林匹克意义的传播价值——“3亿人上冰雪”是当年我们申办冬奥会时向世界做的一个承诺。
中国为什么渴望办冬奥会?因为我们有庞大的人群能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其中有孩子、家长、学校、社区等。除了赛事组织之外,申办之后另一部分工作就是冰雪运动的普及。运动,不单是给高水平运动员提供赛事平台,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能身体健康,让更多小孩子能通过运动变得积极向上,这是运动更大的价值。
来源:新京报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邢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