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的负责人、我国粒子宇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全国政协委员张新民今年准备的提案是《加强支持培养基础研究青年人才》,他建议加大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鼓励年轻科学工作者勇于创新,敢挑大梁,对在高原等恶劣条件下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提高待遇。
“创新的关键是青年人才!”张新民说,从零到一,说的就是“基础研究”是解决“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没有了这个基础,也就不可能出现“从一到十”的各种应用和产业。但“从无到有”的过程是艰苦的。比如,阿里原初引力波项目就是一个“从零到一”的过程,这对科技人员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在海拔5250米的西藏阿里,他们正在搭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引力波探测望远镜,一期观测舱已于2018年11月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将于明年冬季开始观测。“但从事这个项目,需要很多年轻人到海拔很高、空气稀薄,各种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高原去,而且长期坚守。”
从大学教育到科研体制,从科研经费到大家的薪资待遇,如何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参与到基础研究项目中来?怎样留住他们?张新民希望能够找到解决方案,“现在,很多优秀的青年学生只要给他们合适的渠道,他们就能发挥出非常令人刮目相看的实力。”
张新民说:“我们应该注意,从待遇、科研条件、发展机会等各方面,让我们的年轻人毕业以后就很喜欢留下来。”国家在基础科研领域逐步加大投入,在过去十年间发展起了很多大科学装置,接下来就需要有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投入到这些领域中,做出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经费保障只是基础,张新民委员发现,现在大家议论最多的是,应该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和留得住人才,让他们在项目中发挥作用。
“我们成果评价体系的导向,也应该加大加强培养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所以我今年呼吁,政策上应该倾向对年轻人的,年轻科学家的支持力度。”张新民表示,面对变幻的世界和诱惑,又怎么去要求青年才子忍受宝剑出鞘之前漫长的煎熬?张新民委员建议管理部门应该给基础研究项目一个宽松的环境,贴合科学家的需求,而不能让科学家去“削足适履,让科研项目去适应条条框框的制度”。
作者:许琦敏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