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把主角刻画成英雄,纵然是惊天动地的经典报道,背后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非虚构写作的本质是反戏剧的。定选题,查资料,核实资料,不断采访,不断核实,这一系列的工作繁琐又无聊,而这就是行业的真相,最好的报道,不过是聪明人花笨功夫写出来的文章。(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柳青
《聚焦》在英国公映时,有一位自称是神职人员的读者在《卫报》的一篇电影报道下留言,他说,选择神职工作的人,是把个人生活全部奉献给了信仰,这个群体的克己和付出是寻常人难以想象的。“我们不是一群滥用权力的败类,存在于我们当中的恋童癖,比例远远低于一般人群中的比例。”这段评论,很可能是针对电影里的一个细节数据,后面跟了几条回帖,则奔着教会这些年的话题新闻而去。
《聚焦》这电影,成功和尴尬都在于此。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给了它光晕,光环耀眼,相对地却抵消了它原本低调克制的行业特质。
电影关于《波士顿环球报》在2003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一组调查报道是怎样完成的展开。事情发生在14年前,《环球报》的特别报道小组“聚焦”在2001年从一则专栏入手,深入调查一桩神父侵犯孩童的案件,进而揭露出这并非个案。波士顿地区教会在20多年的时间里默认并包庇这些丑行,多达70个神父涉案,但都不了了之,经律师和教会的私下调解,相关神职人员被以“病假”等原因调离。系列报道中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2年1月6日,《纽约时报》跟进报道,之后演变成全球性事件,加拿大、澳洲和欧洲很多教区也被揭发出此类陈年被封锁的案件。电影公映后不久,《环球报》 在去年11月6日公开了波士顿地区被起诉的神职人员名单,有271人。
此类的负面报道,在西方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有关一篇负面报道的写作过程,再现选题确定、案头工作、采访波折和艰难的调查求证的过程,这样的电影,话题性便覆盖了整部电影。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聚焦》很多时候被当作话题电影来看待,围绕它展开的争论,也都植根于话题“猥亵儿童”“丑闻”“密室调解”和“勾结司法”,这类“易燃易爆危险”词汇。电影在纽约公映时,散场时会有掌声,这样的电影在纽约简直要被竖成一面批判现实主义的大旗。
电影里有个细节,也是涉及到这组系列报道的重要节点,调查过半时,心急的记者迫切地希望把采访到的个案发表,担心被同行抢占先机。这时主编对报道的方向作出明智决断,他认为,再惊悚的个案也不过是让主教出面道歉息事宁人,这和报社从前陆续报道过的类似案件没有分别。他们要做的,是通过个案的累积,追问美国社会背后造成“恶”孳生并泛滥的整个体系,追问“恶”何以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而在电影层面,《聚焦》有这样的深刻反思么?在波士顿这个“美国小镇文化缩影”的“大村镇”,权威演变成威权,熟人文化制造的羞耻感导致了隐忍并最终对“恶”的纵容,很难评断《聚焦》在这一层面针对整个体系的思考,确切地说,影片只是用相对的坦率和克制,用电影的方式转述了当年那组报道的“反思”。
有评论把《聚焦》定义成《怀疑》和《总统班底》的叠加,这其实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加法,得过普利策奖的剧本《怀疑》和再现水门报道的《总统班底》,本来就是没法简单叠加的两种创作路数。至于《聚焦》,虽然涉及同样的背景,案件情节类似,但它和《怀疑》本质上是不同的。如果着力点是人性的戏剧,探索人的复杂和道德话题的暧昧与模糊,那是《怀疑》和智利电影《神父俱乐部》给我们带来过的震撼。那么《聚焦》和它们是不同的,它的题材承担了话题性,但它的本义不是话题电影,它要针对的也并非神父们,事实上除了惊鸿一瞥的主教和一个露了下脸的神父,神职人员在这部电影里根本没什么机会正面出现,他们只是地方档案馆资料里的一个个名字。
《聚焦》可以看作是《总统班底》的近亲,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关于新闻业的行业电影,它不是神父的故事,它是记者的故事,它把美国新闻工作最隐秘最真实的一面,事无巨细地摊上银幕:送别旧主编时喝着香槟写着稿,新主编驾到时,诸君内心莫可名状的情绪,走到哪里都一样的办公室格子间格局,电影用白描的手法展开一幅美国新闻编辑部的日常生态图:纵然是惊天动地的经典报道,背后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非虚构写作的本质是反戏剧的。定选题,查资料,核实资料,不断采访,不断核实,这一系列的工作如果细说从头,其实繁琐又平常,就像电影里表现的,在报社资料室整理旧报道,在等公车时看资料,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里翻大部头,而反复阅览查证的,是最枯燥的人名和年份这些数据。
应该说,对《聚焦》的评判成了一桩为难的事。在电影层面,它不出挑,导演的手法恪守调查报道必须遵循的准确,在这个意义上,整部电影的展开是挺乏味的,寡淡得像一部新闻专题片。虚构和非虚构并非不能兼容,事实上,最好的戏剧存在于纪录中,最好的虚构也许是非虚构,它们是互成镜面、互为表里的。但是在《聚焦》里,主角是一则报道的展开流程,报道涉及的“人”,参与报道的“人”,都是这套流程里的组件,报道背后更幽深复杂的“人”,在这番工作状态的白描中,蜻蜓点水地略过了。
在这个意义上,电影里最意味深长的一幕,是报道小组负责人的一段内心忏悔,在那一刻,虚构和非虚构两条南辕北辙的痕迹交汇了,《聚焦》 的意义在那一刻格外清晰。它关于“人”用什么样的信念来面对世界,人对所在环境的感知、对恶的不姑息以及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所付出的努力,这些,超越了一时一地的丑闻,也超越了一个职业工种的变迁,也是虚构和非虚构殊途同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