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上海大学校园内外抗击新冠疫情的身影中,都有一群刚踏入大学不久的“00”后志愿者。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这些社区学院的学生参与抗疫志愿服务达3600余人次,服务总时长超8400小时。他们不怕吃苦,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社区学院人文5班的黄焱堰是最早一批投入各个志愿服务岗位的学生,自3月初他就奋斗在抗疫一线,勇担“第一班岗”。3月17日,学校转入准封闭管理阶段时,在沪同学可以申请离校居家学习,但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班团骨干,黄焱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在学校。他说:“我想与同学们一起并肩抗疫,用我积累的许多经验为更多的同学做好服务。”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黄焱堰几乎做遍了学校每一个志愿服务岗位:核酸检测点负责人、物资派送点联络人、片区通勤负责人、校内巡逻员、离校引导员、学校超市护导员等,他在疫情期间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近300小时。在黄焱堰的带动下,他的班上已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参加了志愿活动。
今年4月1日,社区学院人文9班的包思憶接到了居委会的电话:“你奶奶是老党员、楼组长,一直热心志愿服务,但考虑到她已经80多岁,是否可以请你来代替她的工作?”包思憶二话没说,当天就加入了小区社区志愿者队伍。得益于在校的志愿经历,包思憶对核酸检测流程相对熟悉,小区老龄化程度较高,许多老人不会截屏二维码,他主动承担起帮助居民预约登记二维码与维护核酸队列秩序的职责。
除此之外,包思憶还客串“物资搬运工”,负责货车车厢卸货、消杀外卖快递、将物资运往各楼栋;作为“临时楼组长”,他奔波楼道分发抗原试剂,还要灵活运用手机统计上报人员底数并配合组织团购。“谢谢小哥”“小朋友辛苦了”……楼里住户们的每一句贴心话语,都让他感受到自己辛勤付出的价值。
聚丰园宾馆是上海大学校外师生返校前的观察点,是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道重要防线。从3月18日开始到4月中旬,社区学院理工一类24班的於鹏伟连续二十多天,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去聚丰园宾馆做志愿者。初上岗时,他因认真细致成为聚丰园宾馆的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编辑志愿者服务事项、整理登记桌、每天提醒志愿者准时到位、协调志愿者同学换班、整理入住人员信息电子表格、协助负责老师处理各种大小事宜、尽可能地满足入住师生需求。
gmr
社区学院理工一类27班的龙志亿加入志愿工作是出于一份热爱,“核酸检测点的间隔线,伟长楼前的生活物资,教育超市门口的收银台,东区通勤路上的警戒线,新世纪北门的消杀试剂,聚丰园路宾馆的登记表等等,都陪伴着我的志愿生活。”龙志亿说,“这些志愿经历,让我锻炼了能力,帮助了他人,结交了朋友,收获了感谢。”
作为一名学生骨干,也是一名共青团员,社区学院人文5班的孟晨煜先后参与过引导员、安全员、物资搬运员等志愿工作,在她眼里,当志愿者既是义不容辞也是心之所向,志愿工作中得到一声由衷的感谢,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瓶暖心的酸奶,都会给她带来无尽的温暖与幸福。她的同班同学张浩琳也有相似的感受,“做志愿服务获得的精神支持让我受益颇深,它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世界,更加乐观、更加积极,也更加愿意去奉献自己。”张浩琳说。
社区学院人文2班的徐珍怡是在封校当晚,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主动加入志愿队伍的。让她感触很深的是,在做完志愿者后已是凌晨1点半,但在回寝室的路上,还能看到办公室灯火通明,辅导员们还在工作中。
“我的爸爸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和党员始终奋斗在抗疫一线,已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徐珍怡说,“我以爸爸为榜样,当他不分昼夜地在为上海市民服务时,我坚守在上大的志愿岗位上,学会了什么叫做责任与奉献,这段特殊的志愿经历将会是我在上大最宝贵的一段回忆。”
转载:光明日报
编辑:钱亦琛
责任编辑:孔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