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以来,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依托“上海志愿者”网站和小程序,发布“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9206个,招募并上岗志愿者36万人,累计服务1299.5万小时,人均服务36.07小时,齐心筑牢疫情防控坚实屏障。
有“小老人”,也有“Z时代”,各行各业志愿者投身抗疫“一线”,积极响应“五大员”倡议,立足岗位,各展所长,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涌现了一批温暖申城的“防疫之星”。
记者今天(20日)从市文明办了解到,防疫之星征集活动正在开展。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依托抖音平台,开设“志愿守沪”话题,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风采宣传展示活动,面向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广大志愿者和全体市民征集身边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暖心故事。
一天6小时“续航”,“小老人”教“老老人”抗原
姚悦林68岁了,但在练塘镇泾花村,他一直冲锋在前。
疫情当前,他主动亮明党员志愿者身份,主动请缨,挺身而出,加入到村里的疫情防控志愿队伍。他说“疫情当前,帮助更多需要的人,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泾花村有一千多名村民,70%是老年人,很多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老姚和村里的20多名志愿者帮助村民打印核酸检测的二维码、告知书并且上门逐户分发;冒雨划分隔离区、设置2米线、拉起警戒线.......作为最年长的志愿者,他丝毫不甘人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4月1日,在核酸检测现场,“村里很多‘小’老人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老人来检测核酸,和老年人沟通得有耐心。”姚悦林说。
看到有人没戴口罩,或者佩戴方法不对,老姚就分发给他们,并指导规范佩戴。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他还有一套实用教程:“分清正反,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压实。”
一遍遍地讲解演示,一天6个多小时“续航”,口干舌燥,两腿酸软,从不叫苦,他时常忘记自己也是一位老人。姚悦林说:“戴好口罩看似一件小事,但这涉及全村的健康安全,群众利益没有小事!”
做抗原测试对于村居老人也是一道“难题”,别看简单的自测,六成以上老人刚接触时都弄不明白,不过,在姚悦林看来,“有了爱心和细心,什么难题都有‘解’”。
每次抗原检测,老姚和两位志愿者成组上门为30户77位村民服务。面对老年人,他们不厌其烦地讲解检测细节,“左边捅5圈,右边捅5圈,来,棉签给我,像我这样插到采样管里,然后液体滴在检测卡上。看,一会儿就显色了……”
笑眯眯做完整套流程,记录好检测结果后,老姚和同组的志愿者又奔赴下一家。
Z时代发挥专长,巧妙解决核酸检测统计难题
李小康是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同时担任学院一个班级的辅导员。穿上防护服时,他要忙于为同学们送饭,脱下时,还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要去面对。核查学生的核酸完成截图就是工作之一,如果核查发现有人还没参加核酸,就要及时催促其尽快检测,确保当天“不漏一人”。
这项工作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做的时候,繁琐不说,还可能会看错看漏。单调枯燥又费时,重复性很强,不正符合计算机程序的特点?写一个代码程序自动核查的想法出现在了脑海。
科研习惯和代码敏感性,让李小康想到以前学到过的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一张截图中的文本信息很多,为此,程序思路就基本确定为“OCR文字识别+正则表达式筛选”。一天晚上,他花了一个多小时就写出了初始代码,共130行,发现确实能够跑通。再经优化,800幅截图的核对,原来要几个人枯燥核对一个多小时,现在缩减到了2分钟。
为方便不会编程的老师,李小康将程序进行了“封装”,只要在命令行输入一行代码就可以运行,让大家释放出更多人力用于投入更紧急的抗疫工作。
提供爱心理发服务,00后“tony”老师变身志愿者
在小区的东门,由于正午阳光热烈,一旁的树荫下,一张椅子,一个拉杆箱,一面镜子,组成了临时的“理发场所”。而这位正熟练地整理着“顾客”头发的,就是00后的“tony”老师韩瑞鹏。韩瑞鹏原本是小区外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师,也是小区内的居民。歇业居家的他在疫情期间收到了不少热心邻里和志愿者的帮助,这也感染他主动成为了一名志愿者。韩瑞鹏说:“我也想以这种方式来回报他们,因为这种善意的举动要人人去传达,刚好我闲着也没事,就出来看看自己能不能帮到大家。”
起初,韩瑞鹏只是帮忙送送物资和快递,但这几日天气炎热,细心的他发现很多志愿者受头发影响,时常满头大汗,带着防护面罩帽子时更是容易被头发遮挡影响视线。作为一名专业的“tony”老师,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人想剪头发,有这个需求的话,我刚好有一技之长,很乐意给大家效劳,因为最近天气比较热,送快递什么都比较辛苦,头发一厚就特别容易出汗。”
这个提议几乎是受到大部分志愿者的欢迎。金海街道恒盛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赵卫英告诉记者,韩瑞鹏在这里帮志愿者和一线抗疫工作人员免费理发已经有5天了,如果没人要理发的时候,他就帮忙送快递,非常热心。
“弟弟,一会儿要辛苦下了!”由于工作忙碌,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办法打理自己头发的志愿者刘广柱顶着一头杂乱头发招呼着小韩想让他帮忙理下发。他无奈地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消杀工作的时候戴上防护面具和帽子,就常常被头发影响,觉得麻烦但又没办法,好在有了小韩。和他一样有这样烦恼的男性志愿者并不少。今年60多岁的沈永德理完头发只觉得神清气爽。
除了服务这些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韩瑞鹏告诉记者,自小区被划分为奉贤区首批管控区,他也会服务小区里60岁以上有需求的老年人。同时,韩瑞鹏表示自己每天也会做好抗原试剂后再下楼提供爱心理发服务。
你身边有这样的“防疫之星”吗?征集到的优秀故事,将在“上海志愿者网”疫情防控专区“防疫之星”专题中展示!
作者:王宛艺
部分素材综合自“上海志愿者”微信公众号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