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介绍,新冠肺炎是一个新发传染病,对于它的认识在最初很多都是不清楚的。结合以往的经验,包括SARS、MERS、禽流感等,制定了一些指南。目前来看,一是落实早诊早治,实际上所有疾病都有这一条,通过早诊早治降低病亡率。二是分类分层救治,我们最早提出轻型、普通型、重症、危重症,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分门别类的救治方法,使轻型的病人得到观察和治疗,将更多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和危重症。三是充分、早期、有效的氧疗,因为这个疾病主要是累及肺脏,所以我们强调不同层次的氧疗,从鼻导管吸氧到无创到有创,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目标就是有效的氧疗。
因为大家都不太认识这个疾病,救治经验都不多。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团队,前方后方一起研判病例,从中找出一些监测预警指标,希望在临床实践中提供指导。前方在进行病人诊疗救治过程中,也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所以我们根据大家的经验积累,科学研究的数据,不断更新诊疗方案。我们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更新了七版诊疗方案,应该说为新冠肺炎的救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同时,也有其他很多的诊疗方案,包括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方案也出了三版,还有出院管理方案等,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保障,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种模式,现在我们的诊疗方案已经在全世界各地借鉴。
将科技的产出及时地转化为临床救治方案。比如说抗病毒药物,这个病目前没有确切的抗病毒药物,一开始我们启动了一系列的抗病毒药物临床观察,将像氯喹这样的药物纳入诊疗方案,现在已经证明它可以有效的进行救治。除此之外,托珠单抗,通过前期研究发现该疾病有炎症因子的释放,白细胞介素-6增加,我们知道任何感染性疾病都有炎症因子风暴,需要及时抑制这种过度炎症,减少组织损伤,所以我们推荐托珠单抗。还有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治疗措施都是随着救治经验、科学数据的逐渐积累,把它完善在诊疗方案里面。
病理解剖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因为只有通过尸体解剖才能了解病人死亡原因,这里面发现很多新的现象,比如小气道的痰栓形成导致换气功能障碍。拍背、俯卧位通气等,通过这些措施,使小气道痰液能够有效排出,有效提高治愈率。我们在病理上还发现血栓形成,早期抗凝治疗就很关键了,所以这些研究数据指导我们及时更新指南,指导临床实践。
制定监测预警指标,哪些病人可能会变重,怎么样及时、更早期干预,这是临床医生需要研究考虑的。第七版诊疗方案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如果白细胞、淋巴细胞持续下降,乳酸持续增高,C反应蛋白(CRP)持续增高或者影像学持续进展等,这都告诉我们这个病人往重症发展,要及时进行相应干预。这些研究数据对新冠肺炎的诊疗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也确确实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我们后期病亡率明显下降。所以我们在这次新冠肺炎救治中,通过这几个方面确实积累了很多经验,科技带动临床救治,指导临床实践,反过来临床救治积累的经验再提出科学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我想这次新冠肺炎救治中,临床和科研、基础和临床的结合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编辑:罗娜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