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之一。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2020年0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强人文关怀,组织开展心理疏导,稳妥做好疫情善后工作,防范化解社会矛盾。2020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明确强调要加强对境外我国公民的关心关爱。可以看出,党中央为确保打赢疫情防控战,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将“人文关怀”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应对举措之一。
如何做好人文关怀?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结合本次疫情防控实践,当从如下三个维度着手。
一、人文关怀的基点:尊重生命 全民救援
中华文化倡导“以人为本”,人的生命重于一切。此次疫情防控始终要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彰显了最根本的人文关怀。抗“疫”是一场生命和健康保卫战,也是举国上下共同参与的人道主义大行动。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各界大联动,14亿人高度配合,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村庄,全部设置关卡消毒查体温,居家自我隔离抗“疫”。疫情期间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群众的生存状态,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极力维护城市“生命线”--水电气热网;加强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建立交通运输“绿色通道”,统一调度重要物资;保障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总体稳定,隔离地区生活必需品集中送上门;医护人员、医疗和生活物资对口支援武汉。14个战时移动应急方舱医院一周之内拔地而起,7500位建筑工人十日左右建成容纳千人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60家三甲医院规模医疗系统一个月之内建成,千方百计增加数万张床位。各兄弟省市和解放军雨夜驰援,346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这种全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救治大灾、捍卫人权的伟大举措,也为世界所瞩目。
中国做到了关键时刻,人民为重,生命第一。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中国多方紧急响应,生死接力,不到24小时实现了对国际货轮“歌诗达赛琳娜号”上的4806人进行全员检测;2月19日元宵节之夜,中国派专机和医护人员飞越8300公里,将“钻石公主”号解禁的61名湖北人从印尼巴厘岛接回家。面对医疗短缺、病人激增的实际困难,我国毅然在疫情爆发3周之后,采取19个省市合力将湖北16个市分片包干,并实现了对感染病例及疑似病例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落一人”。尤其是,中国实行了分级分类诊断救治,重症、危重症病例集中全力救治,密切关注孕产妇、婴幼儿病例,做到了不问年龄,对每一个患者都免费救治,不计成本不计得失;与有些国家进行病毒检测费用高额,后期治疗天价相比,我国万亿美元巨额财政拨款和巨量的物资消耗只为守护国民的健康和生命。中国举全国之力,用近两个月时间将境内的新增病例清零。
二、人文关怀的开展:创伤疏导 心理抚慰
病毒威胁身体健康的同时对人们的心理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此次疫情防控战不仅是一场“病毒阻击战”,也是一场“心灵保卫战”。“刚性”的医疗防护挽救了人的生命,维护了身体的健康,但无法医治人的心理创伤,疫情引发的不良情绪和心理伤害会滞后数月或者更久,心灵的创伤需要慢慢恢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面对患者的心理重压和普通民众关注疫情产生的“替代性心理创伤”,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干预显得重要而迫切。
在疫情防控的不同时期,国家采取关注重点人群,针对不同人群的心态提出不同的干预措施和原则。疫情爆发初始,国家卫健委第一时间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受疫情影响的民众分为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医护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不愿公开就医等四大人群;疫情进入攻坚阶段,国务院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将患者及家属、病亡者家属、弱势群体、医护工作者、民警(辅警)和社区工作人员等作为疏导重点。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各个部门针对“四大人群”“五大人员”,运用“金字塔”工作模式,综合应用各类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与到位的宣传教育,组建了以精神科医生为主的心理救援医疗队和以接受过心理热线培训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有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志愿者为主的心理援助热线队伍。
综合运用“健康中国”、“12320”、省级健康平台、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等多种线上通讯设备,实施分类干预,全国上下一盘棋,党政、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志愿团队等多元主体协作参与,凝聚合力战“心”疫,在全国迅速构建了立体化、全方位、全覆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首发“抗“疫”心理援助倡议书”;教育部组织1600多所高校开通援助热线,助力人民群众增强“心理免疫力”;北京市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控指南》;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分别发布心理健康指导手册或者开设相关课程,为师生及公众建立“心灵守护”之墙;多数社区筹备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组,及时疏导解决民众心理问题。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为民众构筑病毒防火线的同时建构“心理长城”,织起一张温暖的“心理防护网”。
三、人文关怀的旨归: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天地万物为一体
疫情在全球的爆发让我们看到,不仅全国上下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乃至于“地球村”是个“人类共同体”;我们全力救治国民身体,守护健康,关注心理及生存状态的同时也不忘对其他国家民众的关怀,持续对89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医疗物资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3月2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申明我们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有关国家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同时介绍了“中国经验”,阐述了“中国主张”,提出“中国倡议”,承诺继续作出“中国贡献”,彰显了中国的道义担当。在全球抗“疫”中,我们建立了向所有国家开放疫情防控的知识网络,分享防护措施、治疗方法;呼吁其他国家要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保护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中国红十字会专门设立“抗‘疫’国际人道援助基金”,地方政府、企业、民间机构和个人也参与到对外援助行动中来,如马云基金会携手联合国“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人道主义应对计划”驻中国特使办邀请众多参与新冠病毒治疗的一线临床医生,花三星期的时间编写《医院、医生和护士的治疗护理手册》,3月28号紧急上线,新冠病毒防护实战经验实现全球共享。国内防控与国际防控联融为一体,展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大灾大难同舟共济的深厚情怀。
疫情的全球肆虐,我们逐渐意识到,不但全球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也是某种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整个生态系统是人与万物共生、共存的生命家园,人类与整个天地万物血脉相连,息息相关。我们意识到人类和野生动物是生命共同体,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体系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它们的生存安危同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善待野生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意识到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物和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法则和特定的生态位,人类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超越自我“生态位”去挤压、强占其他物种的生态位,要运用正确的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保持与其他物种适度的张力与动态平衡;意识到人与大自然的其他生命体之间既紧密联系而又具有各自的生命特性,人与自然交叉的同时不能随意突破二者的生态界面;意识到我们要对自然中一切生命予以尊重、顺应和保护。
总之,疫情防控让我们更懂得敬畏生命,关怀他人,尊重大自然各类生命体的生命权利和生存秩序。善待其他的类存在(植物和动物),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民胞物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也是人文关怀的最终旨归和实现。
来源:光明网
编辑:范家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