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自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第一批上海医疗队赴援武汉,至今整整60天,上海医疗战士在武汉不辞艰辛。这是医者仁心,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国情怀。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摄影记者董天晔和赖鑫琳追随着这群上海人,通过静止的画面记录他们,通过他们去理解这个时代。之后,这些图片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制成画册出版。
平凡之路,勇者归来!
除夕夜,出发!
1月24日23:06,虹桥机场停机坪。上海援鄂医疗队成员走下摆渡车,准备登机。这晚天气寒冷,是农历大年三十。
练习
1月25日20:31,医疗队酒店驻地。青浦分队的战友们一起认真学习防护服穿法。那时物资紧缺,拿出一套防护服练习是奢侈的。
压痕
1月29日16:37,金银潭医院北三病房。护士李冬梅连续工作8小时后摘下口罩,脸上有护目镜留下的深深压痕。
首入病房
1月26日16:39,金银潭医院北三病房。上海援鄂医疗队的护士们第一次进入病房当班。虽略显紧张,仍义无反顾。
插管
2月27日11:14,武汉同济医院光谷园区。插管冲锋队员在呼吸困难的患者气管内插入塑料导管,外接呼吸机,从而帮助患者呼吸。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
雾气的挑战
2月12日8:59,金银潭医院综合楼一楼病房。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领队李晓静帮患者打点滴,大量雾气模糊了她的目镜。
行军帐中
2月6日20:41,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首批进入的各地医护人员在上海援鄂医疗队搭建的帐篷里,安心沉着地穿上防护。
方舱来了
2月4日18:26,东西湖方舱医院。巨大的建筑预制件在武汉客厅展览馆中吊起。两天后,这里正式开放,收治第一批病患。
交接
2月9日15:01上海中山医院的医生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医生交接病人信息。
奔跑
2月17日17:30,武汉雷神山医院。三名医护人员为了救治一名垂危的病患,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在夕阳下努力奔跑。
雷神山
2月17日21:08,武汉雷神山医院,一名建设者站在巨型吊机前休息。此时雷神山医院边建设边收治病患。当日,上海中医国家队正式入驻。
120急救
2月16日18:50,120急救车。来自上海120急救中心的驾驶员再次出发,运送患者。每一次转运都伴随着巨大风险。
目送
2月24日20:13,武汉金银潭医院正门。来自上海浦南医院的大夫赵云峰远远目送亲手治愈的危重病患走出医院的大门。
最后一夜
3月9日22:13武昌方舱医院。
这里将于次日休舱。最后一夜,医护人员和患者都放松了不少。
感谢
3月1日11:40,武汉同济医院。一名康复患者向瑞金医院的胡伟国副院长鞠躬致谢。
最后一班岗
3月8日17:29,东西湖方舱医院。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医疗队员正在站最后一班岗。这一天,这家方舱医院正式休舱。
走进你的心
3月16日10:05,来自市一的临床心理学专家程文红在雷神山查房。在这里,她负责照顾四个大病区的患友。她建立了微信互助群,每次查房都要耐心和病人聊天,一次查房就要花去四个小时时间。
送别
3月10日14:57,武昌方舱医院。这天是休舱的日子,医护人员和患者拥抱话别。
收工,消毒
2月20日20:00,支援武汉的上海120急救车司机侯敏杰完成一天工作后,同事对他进行全身消毒。
晨光中的倦意
3月12日8:00,经过了一个通宵的大夜班,上海医疗队的贺银燕医生在乘坐的回酒店班车上睡着了。
别了,方舱医院
3月16日20:21,东西湖方舱医院门口的广场,东方医院的医疗队员们开始收起野战医院帐篷,准备返程。
3月19日17:10,两名医疗队员坐在栈道欣赏东湖美景。
呼吸机来了
3月2日11:03,武汉同济医院,一名男护士推一台呼吸机进入隔离区。
2月4日18:02,东西湖方舱医院,短短一天时间,硬件设施几乎完全就位。
3月3日14:57,一名护士在金银潭医院的北三病房里认真地记录病人的用药情况。
2月17日17:30,两名护士即将进入病房上班。在他们的头顶上,“平改坡”的工程还在紧张进行。
1月29日10:38,金银潭医院北三病房,在院感老师的指导下,护士们紧张地一起学习、处理医疗废物垃圾。
3月19日15:1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因一张看夕阳的照片走红网络的8旬老爷爷,说起中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就感激落泪。
3月12日12:09,雷神山C1的ICU病房,来自上海市六院的医生黄冠东正在为一名重症患者做B超。
3月18日15:1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准备返沪的医疗队员和继续留守的战友依依惜别,不禁流下热泪。
3月17日15:32,东西湖方舱医院门口的广场上,即将踏上归途的东方医院的领队雷撼眼含热泪。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苏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