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临床试验是否会干扰治疗,造成资源浪费?如何正确开展“老药新用”?在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对此做出回应。
吴远彬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医疗机构都开展了关于药物的临床研究,希望能够选择有效的药物用于临床的治疗。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的临床研究大概有234项,其中药物的临床研究105项,另外还有一些涉及到检测试剂、器械等等方面的。在药物研究当中包括中药、化学药物、生物药,这些药物绝大部分都是已经上市的药物,即 “老药新用”,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
太多的药物实验也可能存在浪费资源的问题,甚至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所以我们在攻关过程中,也在加强组织,希望科学有序高效的寻找好的药物。近期国家卫健委、科技部、国家药监局几家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医疗机构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治疗临床研究的通知》,这个《通知》本身就是想进一步统筹规范已上市药物的临床研究工作。在《通知》中进一步强调了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明确开展研究的条件。开展临床研究的药物应该为已上市药物,并且经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有效。研究的机构应该是县级以上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其中包括方舱医院。对研究的责任人也提出了相应资格要求,应该是副高以上的执业医师,能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预案和管理的措施。
二是进一步规范研究的程序,开展药品临床研究的医院和负责人要按照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项目管理的办法要求,进行伦理审查、立项,并按要求备案,开展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控。相应的卫生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及时地收集辖区内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展和将要开展药物临床研究的信息,及时上报到科研攻关组。科研攻关组将统一协调医疗机构来承接推荐药物的临床研究任务,并统一发布药物临床研究相关信息,强化统筹资源,提高研究的整体效率。
三是要有序加快应用。科研攻关组将效果较好的药品推荐至联防联控医疗救治组,由医疗救治组研究是否扩大使用范围或者纳入到诊疗方案。刚才回答问题中,恢复期血浆就是前期通过一些研究之后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纳入到相应治疗方案。第六版指南中把磷酸氯喹纳入其中,也是前期通过研究后根据效果提出来的。这样就把一些药物,一些好的诊疗方案纳入其中。下一步将通过规范、科学有序高效的药物临床研究来筛选出更多管用的药物。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李扬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