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他们一些支援,减轻他们的负担,特别是,绝不增添无谓的负担。
这些天,蜗居家中的你,会不会每天接到两个请你量体温的电话?会不会听到门铃打开家门,看到一张“隔夜面孔”在劝你千万别出去?会不会碰巧发现睁着“熊猫眼”、戴着口罩的人挨家挨户地贴上《告知书》?会不会听到村口的小喇叭一遍一遍地喊?
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座拥有2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成千上万的人正在放弃他们的春节假期,在你我的身边做这些琐碎的事。
新型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进行至今,已经有两个“主战场”。一个在白衣天使们奋战的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另一个,则在很可能让大多数人“无感”,却更为庞大、同样容不得掉以轻心的地方——基层。
基层村居社区,已是阻击疫情的前沿阵地。中共中央印发的专门文件里中说:要广泛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建立健全区县、街镇、城乡社区等防护网络,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等工作,加强联防联控,严防死守、不留死角,构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这些话语转换到现实,是每一个人近乎没日没夜的付出。
也许你听说了他们很辛苦,也许还不知道;也许你被他们“打扰”了,觉得有点烦;也许你在问,我家的居委干部,怎么还没上门呢?这都正常。但也许换个视角,你我会更明白他们的忙碌,在这个战“疫”胶着的意味着什么——
基层干部是最习惯于“走街串巷”的人。但在蜗居家中最安全的当下,他们的走街串巷,等于把自己暴露在潜在的风险里。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逆行者”,何况他们身上的防护装备并不宽裕。
基层干部是最擅长处理“家长里短”的人。但在焦虑、紧张甚至恐慌情绪扩散的时候,邻里之间的一点小情绪,也可能引爆火药桶。被隔离的有怨言,没被隔离的也有怨言,有的很“冲”很极端。这些到头来,都得基层干部扛。
基层干部往往是体会过“活多人少忙不过来”的人。但也许从没有哪一天,会像现在这样忙。上海市郊的一个社区,5名社区干部,2个街道派驻下来的协管,和1名街道刚派来的突击队员,8个人要排查走访1797户人家,还得在最快时间完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媒体刚刚报道,有的居委干部,敲门敲到手指关节的皮磨破了——大冬天连敲上百扇门,还能不破吗?
基层干部辛苦,这是常态,也是当下的特别状态。绝大多数人对此并无怨言——即便有怨言,也多被藏在肚子里。在“疫情就是命令”的时候,作为一线守护者的他们,守卫一线,本是天职。但这些守护者本身,也需要足够的守护。
多给他们一些支援。
尽可能为他们配齐足够的防护装备,不要直接暴露于风险之中。尽可能不要让他们一边为居家隔离人员的三餐奔忙,一边自己只能扒几口方便面。多给他们配一些人手,包括临时性的帮手——众多平日坐惯办公室的机关干部、青年干部,不妨在这个时候戴上口罩“下基层”,去帮着一起做一些具体、琐碎却紧迫的事。
减轻他们的负担,特别是,绝不增添无谓的负担。
要有清晰的正面清单,给他们精准明确的工作指向,以及必要而及时的指导,别让他们毫无防备地暴露于居民的不解、疑惑甚至愤怒之中——有时候,目标清晰,行动会更有力。
更要有严肃的负面清单,杜绝一切形式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外地有人吐槽,一天收了十来个部门的文件,都是给下面安排防疫工作,好像都很重视,就是没有一个文件帮助乡镇解决哪怕一个口罩的问题;有人抱怨,活才开始干,一堆要总结、要汇报、要材料、要留痕甚至要摆拍的要求,已经如期而至了——不管说得是真是假,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绝不能发生。
尽可能多予以一些包容和理解。
8:1797这样的工作量,注定了基层工作不可能万无一失。挂一漏万时,不妨多一些理解——当然,基层干部们需要日复一日精益求精,同样需要民众的督促,这与同理心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在这个需要共克时艰的时刻,人与人之间,需要通过理解和包容,来积攒温度和力量。
如果你不巧身处隔离,请相信基层干部们的努力,他们渴望替你分忧,也会力所能及地帮上一点忙;如果你没有身处隔离,即便无需同基层干部们打太多交道,也不妨默默地替他们打气。
请相信他们在你我身边的奔忙,为的不是让人感到“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各种努力终究是要告诉我们,“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邵大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