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王义辉,中共党员,上海市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医生、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从事急危重症临床工作十余年,主持脓毒症、重症急性胰腺炎、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及各类休克等危重症救治。曾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抵达日喀则以来,他克服高原缺氧挑战,勇于担当、奔赴抗疫一线,带领科室人员开展医疗救治、促进学术发展,竭尽全力完成援藏工作。
一次牙痛引起休克的病例,让上海医生王义辉印象深刻。他对医疗援藏工作有更立体的认识。医生的职责不止于治愈,在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的高原,这一理念尤其应得到医疗援藏工作者的重视。
“如今,上海援藏‘以院包科’帮助当地医院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开展师带徒带教培训,我的两名徒弟索朗片多和旦增达瓦都已成为本地专家。”王义辉说。
要治病救人,还要加强科普宣教
那一次,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来了一位14岁的小牧民,起初牙痛,发烧半个月了才来就诊。送医时他已经神志不清、呼吸短促、心率快、血压低,生命体征不平稳,进入休克状态,病情极其危重。王义辉和同事立即急救,通过液体复苏、呼吸支持,将患者的生命体征拉至稳定状态。王义辉是2022年7月进藏的,很快进入旱季,日喀则昼夜温差显著,夜间或凌晨甚至降温至零度以下,不知不觉,防护服里的衣服已经湿透。
经过检查,确诊孩子是重症脓毒症、多发肝脓肿、多脏器功能衰竭。在上海,王义辉有大量的脓毒症救治经验。援藏以来,他已制定了适合高原疾病特征及医疗条件的的脓毒症治疗方案。考虑到孩子处于休克状态,通过控制输液速度,将血压维持在相对较低状态,避免大量失血,同时辅以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抗凝技术。孩子转危为安,12小时内呼吸功能、肾功能脏器功能明显好转,24小时内心肌蛋白、感染指标明显下降。最终无后遗症痊愈出院。
脓毒症起于感染,感染很可能在牙痛时就已经发生。在内地,很少碰到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多发肝脓肿,并发展至如此严重的感染、脓毒症状态。从这位小牧民的病例中,反映出高原地区老百姓就医意识薄弱、医疗知识不足等问题。王义辉感到,援藏医生除了提高医疗救治水平之外,还需加强科普宣教。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只有真正身处当地环境中,才会意识到其急迫性。
援藏期间,除了参与、指导当地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之外,王义辉大量参加科普活动。先后撰写急性胰腺炎、胸痛等方面的科普文章。他还到当地中学校园进行科普和急救培训,累计培训学生50余人,让更多群众学会急救技能。
急诊如“探案”,临床就是带教“阵地”
援藏医生的使命当然还包括对口支援“传帮带”,实现从“输血”变“造血”,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作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教研室主要负责人之一,王义辉多次开展培训教学,积极开展日喀则地区急诊质控中心临床与管理培训,涉及18个县区。
培训带教,最好的阵地就是在临床一线。有一次,一位年轻患者因气促、咯血就诊,初步检查结果提示肾功能、肝功能指标明显升高。患者既往有肾功能不全的病史。当班医生有些困惑:为何肝功能如此差?难道合并肝衰?如果多种症状是由多个不同病因引起的,那么寻找病灶就变得更加复杂了。理想的情况是,找到不同症状背后的唯一真正源头,实现“多果一因”的推理。
王义辉来到床旁,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察觉到了异样。患者并非真正的“咯血”,而是咳粉红色泡沫痰。考虑患者肾功能不全,会不会是肾的问题导致体内的水无法正常排出,大量的水对心脏造成了沉重负担,心衰又导致了肝脏淤血,呈现出肝功能指标升高的表征。病史记录患者每天的排尿仅有150毫升,这条证据证明上述推测的逻辑链路是成立的。王义辉对症下药,指导全力“攻肾”,予以血透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多项指标也较前好转。
除了一线带教,王义辉还多次组织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全体医护线上参加上海举办的急危重症学术论坛,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上海的急危重症专家请到日喀则市讲座,将日喀则的医疗人才送至上海培养、深造。借助资源、搭桥架梁,促进沪藏两地科室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期冀通过前沿医学理论技术的呈现与碰撞,拓展医护人员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水平。
科研“零”突破,上海经验助力当地抗疫
上海市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进藏一个月后,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日喀则,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赶赴西藏。前些年,王义辉曾于国家卫健委医政司资源处挂职,又兼有上海“抗疫”经验,因此被选中到工作组报到。
既然选择了援藏,那么事无大小,都要全力以赴。王义辉投身指导日喀则市新冠肺炎救治基地和各方舱医院的建设与管理,穿起厚重的防护服,在衣服外用墨水笔写上名字,参与医疗救治、院感防控。他每天往返于各医疗机构巡查情况,每天收集日喀则市区及十七个县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繁琐但很重要。通过数据日报,积极向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坚守抗疫一线,王义辉获得了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日喀则市抗疫先锋”荣誉。
去年日喀则市疫情期间,王义辉针对临床一线的需求,研究申请了一项可嵌入鼻导管吸氧的N95口罩专利,保证吸氧的同时又做好防护安全。此外,在科研方面,他逐步建立首个高原AP多中心病例数据库,开展高原病临床研究。目前,已获得两项局级课题,完成1项省部级课题的申报,实现当地科室科研的“零”突破。
作者:沈竹士
编辑:叶松亭
责任编辑:赵征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