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感到非常光荣,但更多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接受采访时,陈玲玲用科学家式的直白与朴素的言语,讲述自己作为一线科研人员的党代表使命,“一定要更好地立足本职工作,把科研做好、把团队带好、把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好。”
1998年入党、2004年出国深造、2011年回国建立独立研究组,11年来陈玲玲将国内长非编码RNA领域的原创研究推到国际第一梯队,这位拥有MBA学位的女科学家说,从出国第一天起,自己就想学成回国后做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科学发现,造福人民健康。
回国科研“创业”,解码基因组“暗物质”
利落的短发,笑起来娃娃脸上印出一对酒窝,比起刚回国时,陈玲玲甜美的声调中如今更多了几分沉稳和干练。
回想起在美国“没日没夜”的求学日子,陈玲玲感觉那时“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白天做实验,晚上学管理,上完课又折回实验室……2009年,她同时拿下了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生物医学博士和工商管理学硕士双学位。随后她继续在该校干细胞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她还获得了康州干细胞研究项目支持,2010年5月又被破格晋升为助理教授。
就在海外学术发展一帆风顺之时,陈玲玲与丈夫一起回国,建立自己的研究组。“出国时就想有朝一日回国,做中国原创的一流科研。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科研人要承担的责任。”
人类约有2万个基因,仅占DNA的2%,剩下的98%是什么?这些区域就如同基因组上的“暗物质”,有待科学家去发现。非编码RNA就是基因组“暗物质”中的一类重要分子,最近十几年才被发现,它们不仅在生命活动中发挥功能,还与许多疾病息息相关。然而,人类对它们的折叠、代谢,甚至分子长相、功能都知之甚少。
对于长非编码RNA的研究国内并不多,陈玲玲在博士期间已开始该领域的研究。采购试剂、招收学生、申请基金……回国来到上海,她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研“创业”。“一个实验室就像一家小企业。”她说,工商管理的知识教会了她如何规划时间、管理项目、运营团队,实验室很快走上正轨并产出成果。
迄今为止,陈玲玲团队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细胞》《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基于这些国际领先的原创发现,她受邀在许多顶级学术刊物上撰写综述与展望。
然而,在陈玲玲看来,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不仅要发现生命运行的机理和奥秘,更要为人类的健康造福。“徜徉在科学探索的海洋里,的确是一种幸福。但更应该让为我们提供科研经费的大众,分享到科学进步的红利。”因此,她在选择课题时,总是谨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同时,还获得了4项授权发明专利,并积极推动RNA新技术、新方法在小胖威利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临床转化研究。
“支部建在科研方向上”,引发年轻人同频共振
通过在“暗物质”世界里的潜心钻研和沉淀,陈玲玲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她同时担任《细胞》《科学》的编委,并参与多个国际期刊的发展和规划,向世界积极发出中国科学家的声音。2017年,她入选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研究员,成为上海迄今唯一的获得者。2021年,国际RNA协会授予陈玲玲Mid-Career Research Award(职业中期科研奖),这是该奖项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作为一名党员,陈玲玲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青年科研人才自主培养发出一线声音。她连续当选上海市第十一次、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此次又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今年44岁的陈玲玲,党龄已有24年。曾经是学生党员的她,对于年轻学生的追求与困惑深有体会。2015年起,她成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为了让党建与科技创新更合理、更紧密地结合,2019年5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尝试以科研方向来组建支部,由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研究组组成支部。已经拥有多年基层党建工作经验的陈玲玲再次当选为核糖核酸功能与调控支部的党支部书记。
平时开展支部生活,除了学理论、学先进、学时政之外,陈玲玲还会邀请院士专家来给年轻党员讲述他们的生活与科研经历,并与学术研讨结合在一起,小到帮助改进实验的建议,大到汇报学习学术研讨会的最新进展。
“我们努力搭建一个好的交流平台,让党建与科研在年轻科研人员心中产生同频共振。”陈玲玲认为,新时代的十年,中国科技力量在飞速提升,未来需要更多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科研人员继往开来,勇担使命,勇攀科学高峰,“作为党代表,我肩负着党和人民的信任,更感受到使命与责任,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以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
作者:许琦敏
图片: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