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面向全球,构筑上海新的战略优势,扩大开放是必由之路。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说,在新起点上,也要定位于“努力打造扩大金融开放新高地”。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国际金融论坛联席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朱宁认为:“虽然这段时间不同领域可能出现全球化停顿甚至倒退,但我觉得,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金融市场会因为扩大对外开放出现三方面的深层次变化:
第一变来自风险,对于投资者会带来风险冲击,可能也会带来对金融机构风险承受能力的调整。金融创新虽然会面临更多风险,但也会有更多手段来应对风险。
第二变是效率和竞争,更多竞争一定会提升效率,包括金融市场定价的效率和整个金融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率,更多更好的实惠会提供给消费者和投资者。
第三变源于监管方面,国际金融机构和创新服务产品引入到中国资本市场,一方面给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更多信息不对称。因此,金融市场发展永远与整个监管水平提高相互促进,这是非常重要的。
谈及上海金融发展的机遇,朱宁看重两大优势——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来讲,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基于人才优势、客户优势、财富优势和监管执行能力优势,上海将在国际化和开放方面更多受益。关于制度创新,以自贸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为抓手,上海也是大有可为。
努力打造扩大金融开放新高地
“上海的金融开放体现在行业开放以及市场开放——行业开放包括参股、股权管理、准入管理等方面,市场开放包括境外投资、外汇市场开放以及黄金期货等相关市场的开放。”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基础条件看,扩大金融开放重点领域仍在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
连平表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随着开放举措的逐步落地,上海金融开放水平将大幅提升。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都在上海启动。2019年6月17日,上交所和伦交所开展沪伦通,即两地交易所互联互通机制。
连平表示,上海的多种通道方便外国投资者直接投资中国在岸的金融市场。期待外资股比限制将进一步放松直至基本取消,外资可以自由选择参股、合资或独资等方式在华经营;针对外资机构准入的数量型要求将进一步放宽直至基本取消,外资在境内金融领域的商业存在范围将因此进一步拓宽。
2020年3月5日,上海《临港新片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方案(试行)》发布,对临港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实行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业务的先行先试。此外,新片区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试点也已启动,这两项政策已推广至本市产业链、供应链和外贸企业,新片区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连平认为,临港新片区进一步探索金融创新,通过更加自由的资金流动落实在岸以及离岸金融的互动,这也是推动上海发展形成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高地的重大举措。
整理:史博臻 祝越
图:视觉中国
编辑:孙欣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