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Decorative table glass Bobbles
原产国/地区:捷克
企业/机构:CLARTES s.r.o.
展区:品质生活展区
展位: 6.2A3-07(4)
如果说景德镇瓷器是中国工艺的杰出代表,那么对于中欧国家捷克而言,波西米亚水晶就是该国工艺的“掌上明珠”。
2019年11月,捷克人将这颗明珠带到了上海,带进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现场。
捷克人是进博会的老朋友。今年,他们首次以主宾国身份参展,在展会上设有两个独立展馆:国家馆和“品质生活”展区展馆。
▲“品质生活”展区位置图(图:进口博览会官网)
在“品质生活”展区6.2A2-01展位,捷克企业阿斯特拉展出了水晶家居用品、饰品与工艺品。
在“品质生活”展区6.2A3-07(4)展位,捷克企业Clartés Bohemia展出了装饰性玻璃酒壶“绣珠”系列(Decorative table glass Bobbles)。该系列将现代艺术审美融入传统的波西米亚水晶工艺,让古老的水晶绽放时代的光辉。
▲Bobbles系列效果图(图:Clartés Bohemia官方社交帐号)
在1800多年的发展史上,波西米亚民族为何偏偏与玻璃这种材质结缘?波西米亚水晶工艺与其他国家又有什么区别?
“水晶”材质:波西米亚的天时、地利、人和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但纯硅土的熔点高达2000摄氏度,很难直接用于制造玻璃。十六世纪的波西米亚玻璃工匠们发现,钾碱与白垩的混合物有助于制成玻璃,且成品稳定性高于意大利玻璃。这是因为加入钾碱成分后,硅土的熔点能降至1000摄氏度左右,大大降低了玻璃的制造难度,从而提升了生产效率。
对于波西米亚人的聪明才智,大自然也给予了无私的馈赠。钾碱又名碳酸钾,这种化学物质最常见于草木灰,而草木灰又能从烧窑的木柴和柴草燃尽后的灰烬中直接提取。对于烧制玻璃的工匠而言,这简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
此外,波西米亚地区盛产硅石和石灰岩。硅石是制造玻璃的主要材料,白垩又是石灰岩的一种特殊形态。所以波西米亚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了当时的玻璃大国。
玻璃本身又有多种分类。最常见的玻璃是钠钙玻璃,其中包含碳酸钠与氧化钙。碳酸钠同样有助于降低硅土熔点,但是会让玻璃对紫外线不透明。相比之下,单纯以二氧化硅制造的“石英玻璃”对紫外线和红外线均透明。
与“通透性”类似,“折射”也是玻璃制品中常见的光学游戏。“水晶”是一种特殊的玻璃,它的全称是“水晶玻璃”,又称“铅玻璃”。铅元素的加入增加了玻璃的折射系数,使之产生“眩目”的效果。
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波西米亚人声称,混入钾碱与白垩的新式玻璃并不含铅,也能产生水晶的效果。虽然偶有质疑,但无碍“波西米亚水晶”的盛名自此传遍欧洲。
“水晶”制作:波西米亚的“魔术师”
十六世纪中叶,波西米亚地区开始流行“威尼斯派”搪瓷画。当地的玻璃工匠们很快发现,这种技法不仅能让单调的玻璃制品上出现纹章盾徽、生活场景、王公贵族等画面,更能掩盖玻璃本身存在的瑕疵。因此,不少人非常乐意用搪瓷来包装质量稍次的玻璃。
然而真正让“波西米亚水晶”提升一个工艺档次的并不是此类“绣花”功夫。十七世纪初,波西米亚国王鲁道夫二世的御用宝石雕琢师卡斯帕尔·雷曼将雕刻玉石的铜轮用于雕刻玻璃。这一技术进步为玻璃工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雷曼本人也因此受到国王的特别嘉奖。
▲卡斯帕尔·雷曼的作品
1618年至1648年,中欧爆发“三十年战争”,波西米亚人揭竿而起,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这一时期的“波西米亚水晶”开始融入风靡欧洲的巴洛克风格,不仅在雕刻内容上继承了雷曼的传统,更是在玻璃制造技法上不断创新,发展出“夹层玻璃”。
自十八世纪末起,“波西米亚水晶”的影响力就陷入瓶颈,甚至一度被英格兰玻璃工艺甩在身后。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有着“玻璃魔术师”之称的波西米亚工匠贝德里奇·埃戈尔曼横空出世。
正当全欧洲玻璃工匠,甚至包括波西米亚当地人在内,都理所当然地模仿英格兰玻璃工艺,埃戈尔曼另辟蹊径,独创“透明彩色玻璃上釉”的技巧,为晶莹剔透的玻璃世界带来斑斓的色彩。
▲1840年前后埃戈尔曼制作的镀金酒杯
“水晶”风格:波西米亚的“中国风”
在这场波西米亚人与英格兰人的竞争中,除了埃尔戈曼这位制作技巧的先锋,还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提:中国风。
“中国风”(Chinoiserie)特指十七、十八世纪欧洲艺术对中国艺术的模仿。当时的欧洲国家与中国之间通商交流有限,但部分文化物品的流通让欧洲人对中华文明展开想象,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股“异域风”刮遍欧洲,也让波西米亚的玻璃工艺独树一帜。
哈拉奇玻璃厂是波西米亚乃至全欧洲玻璃工艺的支柱。1885年,哈拉奇制作了一件“山鸟”玻璃花瓶。这件作品底色青绿,上面雕有几个类似飞鸟的物象,虽然难辨其状,但神形间明显能感觉到山水画的痕迹。
除此之外,人物、乐器、花卉等意象也逐渐跃然“杯”上,丰富了波西米亚水晶的艺术品类,让其重登欧洲玻璃工艺神坛。
2019年11月,捷克人带着现代感十足的玻璃制品来到中国,不只是回应了百余年前“中国风”,更是将中捷两国的友谊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