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彰显中华民族精气神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5月28日下午,这一愿望终于化为现实——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刘士国:体现时代精神,提供全球领先的“中国方案”
作为民法典编纂团队的一员,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士国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难掩激动:“五年来,开会、提意见、修改条文……终于有成果了,我太兴奋了!”
在他看来,这部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法典,是顺应时代亦是开启时代的产物。“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法典为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市场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范,在巩固改革、促进改革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放眼国际,充满中国智慧的民法典内含诸多法学先进理念,比如将人格权独立成编等,在法律编纂方面就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相信这部充分反映人民意志的民法典,会在今后得到很好的遵循。”。
开启权利保护新篇章,引领国际民法编纂趋势
“我们的民法典已经引起了世人瞩目。”刘士国告诉记者,国际上之前最先进的民法典由德国制定,共五编,而我国民法典通过开创性地将人格权、侵权责任独立成两编,形成七编。“这是未来民法编纂的趋势,很多国际同行说,他们想做的事,在中国已成为现实。”他说,七编的民法典提供了全球领先的“中国方案”,将提升我国在民法领域的全球影响力,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在刘士国看来,法律是有生命力的,任何法律法规的出台都离不开时代大背景。“人格权独立成编没有可供借鉴的国外经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强调对人格权的保护,让老百姓过得有尊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产物。”刘士国说,复旦大学法学团队参与了民法典中各编的编纂工作,但“贡献最大的,当属人格权编。”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围绕人格权是否独立成编,学界、法律界有很多争论。2017年3月民法总则出台,用3个条文规定了自然人和法人享有的15种人格权,但只是列举性规定。“人格权有必要细化,每种至少要用几个条文来加以规定,足以构成独立一编。”刘士国说,复旦团队坚持认为,与当前社会制度匹配的人格权,理应在民法典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年5月,复旦团队即出版专著,内含56条人格权相关法律条文,在下半年召开的民法学年会上,他们将这本专著送到了每位与会者手中。在民法典中,可以看到人格权编最终推出的51条法律条文,从编纂体系及具体内容都参考了当年的“复旦56条”。
据民法典规定,2021年1月1日民法典生效之时,原来作为民法典法律依据的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刘士国认为,法律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民法典应该不会被修订,对于目前没有规范到的内容,可以再制定相关法律进行完善。”
充分反映人民意志,提高依法治国水平
刘士国表示,民法典的出台为政府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依法治国水平提供了法律保障,对行使公权提出了边界限制。同时,还将切实影响人民生命利益,解决现代社会困扰人们的问题,在私权保障上更进一步。“这最终将促成相关部门更积极施政,公民更遵守法律。”
他认为,平等是民法最基本的原则,民法典各编体现的正是平等的社会关系,尤其注重尊重、体现当事人的意愿。比如,合同编规定要基于自愿原则订立合同;再如,继承编废除了《继承法》中公证遗嘱优先原则,增加了打印、录影等遗嘱形式,给予当事人订立遗嘱更大的自由度;还有,人格权编中对隐私权的进一步规范,突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也是对个体意愿的极大尊重。
刘士国告诉记者,民法典虽然蕴含的精神、原理博大精深,但立法语言力求通俗易懂,以保证只要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通百姓,都能基本读懂这部法典。“这也是由我国法律的人民性决定的——立法为民,人民至上。”
金可可: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
“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保障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民法典。”上海市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科负责人、教授金可可如是评价,“民法典的问世,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个“典”字透出与众不同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一个“典”字,透出它的与众不同。
“这个‘典’字,体现了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地位。”金可可认为,与普通法律相比,民法典的特点在于其完备性、体系性和稳定性。
“民法典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完备性。”金可可介绍,从历史上看,法典的产生是基于自然法“法典完备性”的理念。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是一部关乎全局的基础性法律。缴纳物业费、处理离婚纠纷、签订合同、开办公司……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从中找到依据。可以说,它将民事法律生活的基本规则都囊括其中,实实在在地为人们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保护。
体系性,是民法典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金可可认为,7编加附则、 84章、1260个条文,民法典在体量上完全能够承载一个“典”字。不仅如此,它还拥有自己的体系、篇章、结构和逻辑。第三个特点,就是稳定性。“保持民事法律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也是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一个基本原则。”他说,纳入民法典的条款,都是经过实践证明切实有效、可以长期适用的惯常规则,“可以预见,它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我们的法律生活和司法实务。”
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方案”
“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法律宝典。”金可可认为,民法典的问世,将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护各类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推进民事领域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发挥重要作用、提供有力保障。
他指出,民法典确认各种民事权益的种类、范围与归属,以法律行为制度为核心建构市场经济的基本交易秩序,为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基本行为规范,切实关注并回应现实经济生活的需求,堪称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例如,补充完善了所有权保留的具体规则,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的同时,民法典也将为有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为公权力行为提供界限与指引,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接下来,我们要做好民法典的宣讲宣传。”金可可说,“可以预见,民法典的落地实施,不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也将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关链接:
文:单颖文 邵珍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