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社会生活的记载与表达,而民法典更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一个民族思想意识、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民法典(草案),标志着中国对于个人权利保障体系的新发展,也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进步。
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民法典编纂过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要让立法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社会生活规则的最大共识,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治建设而更加深入人心”。
顺应时代发展,紧扣民生关切,民法典编纂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为民的立法初心,彰显了依法治国的进程。
“民法典将这样影响你的生活”,从婚姻关系、财产继承,到隐私权、人格权……这些天,民法典(草案)以这样一个个具体而微的视角和关切,出现在神州大地、亿万百姓的眼里、嘴边——这,恰恰是一部法律被需要、被期待、被给予厚望的最好佐证。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为顺应时代、回应关切,民法典立法过程的科学性、完善性、系统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法典编纂过程,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和侵权责任编……每一编都覆盖到了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每一编都与时俱进,闪耀着时代中的亮色。
编纂一部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其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贯穿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彰显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对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深远意义。
赋予权利,规制责任,民法典赋予了社会细胞在法律框架下健康、蓬勃发展的能力,也必然会使得整个社会肌体富有活力、充满张力、饱含魅力。
以“人”为基础,以“民”为中心,以“私权”为支柱的民法典,将构成现代社会治理和法治文明的基本面,更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文:顾一琼
制图/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