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党派人士黄春华:
借教育国际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上海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最为核心的挑战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担负着上海和国家的使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不够精准;管理体制缺乏活力;职能错位;推进环节阻滞。
对此建议,首先应转变思维,达成“价值取向要满足并服务于国家利益,技术和方法要借鉴国内外创新理念”这一共识。同时,政府层面应完善法治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导向和支持。在学校层面,确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探索创新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加强国际化的师资建设,积极支持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全方位推动校企合作。
市侨联沈敏:
发挥15万“新侨”国际化优势
新侨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上海目前拥有15万新侨,从事的专业大多是上海紧缺的信息技术、国际金融、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专业。但新侨们在参与科创中心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他们不能充分施展才干。比如遇到身份壁垒,遇到发展瓶颈,遇到成果转换难题等。
对此建议,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新侨的身份认同,重点推出面向广大新侨的普惠性政策,创造一个新侨积极投入到科创中心建设的制度环境;加强开放性平台建设,发挥新侨国际化优势;加强软环境建设,为新侨创新创业营造宽松环境,聚焦科创中心的软环境建设,大力培育适合新侨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土壤。
香港新龙基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可庄:
港澳人才就业证制度应更灵活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人才流动国际化的情况下,健全港澳人才引入政策既是上海进一步积累人才资源优势、构建创新中心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加强两岸职场文化融合、促进社会关系渗透,增进两地居民包容与理解、文化与意识交流的有效措施。
目前,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需办理《台港澳人员就业证》。但现存的港澳人员就业证形式单一,管理缺乏灵活性。
对此建议,设立灵活性就业证核发制度,鼓励高学历港澳青年人才在沪就业;完善港澳人才在内地就业配套政策;鼓励与便利港澳人才在沪创业。
宗教界谢炳国:
让宗教文化服务“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跨度大、范围广,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明交融的网状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和浓厚的宗教信仰氛围,具有鲜明的文化多样性特征。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政治经贸的“硬”支撑,也需要文化、宗教的“软”助力。
上海各宗教的文化底蕴及艺术价值较高,宗教文化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应不断加大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大力提升宗教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品位,从而使优秀的宗教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对外友好界王禄宁:
让境外在沪创业者宜居宜业
2015年,我委员会就“上海城市国际形象”征询了近500位常住上海的境外者,31%的受访者认为“很好”,50%认为“一般”。受访者还就通讯、空气和饮用水质量等问题,直指城市发展短板。
未来五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胜阶段。因此建议,未来要着力关注“境外在沪创业者”在沪利益诉求,把满足他们的创业需求和生活质量,作为考量政府国际化执政水平和质量的依据,努力为城市“所有创业者”提供公平、友善、非歧视国民待遇。
台盟上海市委陈宁:
创新社区治理,完善法制考评体系
2015年以来,上海各街道积极行动,在夯实机构和优化机制等方面下足功夫,社区治理成效逐步显现。但创新社区治理还面临不少问题,如围绕“1+6”文件的落实,街道希望市里、区里能兼顾各街道不同情况,出台更具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条例和具体操作规程,适应“1+6”新要求的街道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网格化管理面临管理资源、执法资源等治理资源合理匹配等问题。
为此建议,加快修订和完善《上海市街道办事处条例》 等涉及街道职责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并建立并完善街道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此外,还建议完善街道网格化管理机制。街道要探索建立主动发现和被动发现相结合的多元渠道发现机制、分级分层派单机制、分类处置机制、处置结果群众回访反馈机制、街道主要领导定期讲评机制、汇总形成联动处置情况定期报告机制。
上海致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润斌:
扫清“信息雾霾”构建和谐社会
信息泄露、诈骗的频发,犹如一股强大的“信息雾霾”笼罩着我们的生活。
打击信息骚扰、诈骗必须从“源头”开始,要建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电信运营商要承担起拦截的主体责任,公安机关要承担起打击信息诈骗的主体责任,联合电信、工商、税务等对相关行为进行严惩重罚。此外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及能力。而且,查处诈骗工作可以有新思路,各部门可通过共享大数据的方式,对相关诈骗情况进行分析,再开展打击行动。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编剧王丽萍:
在文艺创作中弘扬上海“精气神”
城市魅力所在,在于城市的气质,城市的人文,城市的文化,也在于表现这座伟大城市的文艺作品。文艺创作者的天职就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现实中亿万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作为文艺表现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我们应该有紧迫感,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积极。
在此建议,第一,对于确实为上海的影视创作立下汗马功劳的个人,不唯年龄、身份,不拘一格给予重用。第二,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提升上海对全国文化企业、文化人物的吸引力、凝聚力,为全国各地赴上海发展的文化企业、民非机构、工作室等“减负”。第三,在上海重点扶持一批文化领域的内容品牌和企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