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进口的最大宗商品不是石油、不是铁矿石,而是芯片。因此,芯片是“中国智造”渴求突破的一个关键领域。
在国内芯片设计行业,杨崇和是“海归第一人”。他创办过两家企业,“新涛”和“澜起”,都成功。他入选了中央“千人计划”。他更完整地经历了这个行业的萌生、躁动与回归常态。
杨崇和身上有很重的传统文人气质,这与他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弄潮”构成了微妙的互动。几天前,记者参观过他布置着明式案几和方桌的办公室,又在同一楼层的实验室里,见识了他领衔开发的一款正在调试的芯片,一款属于“极少数”的能进入全球高端市场的“中国芯”。
忽然“澜起”
杨崇和目前是上海澜起科技的董事长兼CEO。他这款正在调试的芯片,插在IT业巨头惠普的尚未面世的一款高端服务器上。
这款服务器将在半年后正式发布,能事先拿到它的,都是惠普最核心的合作伙伴,全球不超过10家。
这是一种内存缓冲芯片,在一台高端服务器上最多配24块,单价超过20美元。惠普将来每卖出一台这样的服务器,澜起最多能挣到500美元。杨崇和说,这类服务器将用来建设云计算中心,市场前景广阔。
跻身惠普的核心供应商,澜起靠的是实力。能开发内存缓冲芯片的企业,目前世界上只有三四家。除了澜起,都在北美。因此,去年底澜起入选了著名的《红鲱鱼》杂志评选出的“全球未上市高科技企业百强”。
澜起的芯片被大公司认可,有段故事。
内存缓冲芯片决定着CPU的性能,因此CPU巨头英特尔高度关注。功耗是这种芯片的关键指标之一,各家公司拼尽全力,为降低“零点几”。
当年,杨崇和带着刚开发出的芯片去美国拜访英特尔。实测数据让对方吓了一跳:在不牺牲其他指标的前提下,澜起芯片的功耗比业界顶尖水平低了四成!这仿佛在百米跑道上突然冒出个选手,将世界纪录提高了三四秒。
半信半疑的英特尔在几天后派人飞到上海考察。认可澜起的能力之后,它决定投资,同时停止研发自己的内存缓冲芯片。
看起来,随后将是个高歌猛进的故事,但实际进程不可能这么简单。
英特尔是2006年投资澜起的,而直到6年后,澜起才真正开始触摸成功。
杨崇和不缺耐心。他回国18年,有过“速胜”的快意,又经历过苦熬的考验。他悟出一条:就中国的芯片设计行业而言,耐心和踏实的价值,并不亚于技术的精进。
“史前海归”
杨崇和笑称自己是“史前海归”,1994年,“海归”这个词还没发明,他就回国了。
杨崇和1981年赴美,念完博士后去到硅谷,先后加入过3家公司,展现了出众的能力。2009年,他入选权威的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因为早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之后对产业的贡献。回国时,硅谷是世界芯片业的绝对高地,中国内地还大大落后。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他。可杨崇和认定,中国的芯片业一定会崛起。
回国也有很个人的原因:他对中国古代艺术品有兴趣、有研究。在美国,这个爱好很难满足,他有时会飞越北美大陆,有时会开车好几个小时,就为看一件中国艺术品。
杨崇和回来的本意是创业,可当时条件不成熟,缺人、缺环境、更缺具备国际视野和经验的协作者。他先在上海一家合资企业过渡了几年。
1997年,他与几位硅谷伙伴组建了新涛科技。
这是内地第一家合乎“国际惯例”的芯片设计企业,实现了许多突破。当时国内芯片业几乎全靠政府支撑,新涛则率先引入了风险投资;国内单位还在拆解、仿制,新涛则定位自主设计——在硅谷,芯片设计企业就是这样的,但当时在内地从未有人尝试。
新涛的成功来得很快。2001年,它被美国IDT公司以8500万美元现金高价收购,相当于当时新浪和搜狐在纳斯达克市值的总和。这桩并购给投资人带来了近10倍的回报,名列当年中国10大并购案,刺激了其他海内外资本的神经——国内芯片设计业由此进入快速膨胀期。
2000年,国内这类企业总共不到100家,2001年骤增至200家,2003年达到460家。
资本和创业者都喜欢“速胜”。杨崇和说,新涛有实力,但成功得这么快,有运气成分。运气不可捉摸,一味求“速胜”,会浮躁。
“心比较静”
这第一次创业给杨崇和个人带来了丰厚回报。新涛被并购后,他留任了3年。之后,是不是像不少人那样跳出实业改行投资?这么做,人轻松得多,还更能赚钱。
但钱不是杨崇和最看重的。他说,虽不至于像有些老派文人那样羞于谈钱,但总想多做些事。
2004年,他开始第二次创业。在国内,这颇为另类。
杨崇和办公室中央的明式方桌上,摆着几摞古代艺术品画册。采访中,他不时提起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说:“古人的东西看多了,心比较静。”
心静不容易。
涌入的资本,在芯片设计业迅速点燃了创业之火,但也一度让行业内浮躁弥漫:烧钱,炒概念,赚虚名。
杨崇和常借明清家具给年轻工程师们讲道理:明代的家具简练、质朴、敦厚,为几个不起眼的细节,工匠不惜用上整段木料来做;而清代家具虽繁纹重饰、表面热闹,用材却多是拼接。
有这样的态度,杨崇和熬得住二次创业之苦。这8年来,芯片业形势时好时坏,危机此起彼伏;2008年,澜起更经受了一次巨大的正面冲击:英特尔突然大幅调整了内存缓冲的架构规划。芯片业的生态就像一个舰队,业内巨头是旗舰,其他唯首是瞻。英特尔这次猛打方向舵,让大部分内存缓冲芯片企业不得不把技术推倒重来,这难度极大,许多因此“翻船”。
2008年时,澜起刚把上一代低功耗内存缓冲芯片做成熟,还没享受到利润,却要重新开始。这一熬就是3年。
天道酬勤,虽然技术架构发生巨变,但澜起最终凭着巨大的性能优势活了过来——杨崇和开玩笑说自己是“剩者为王”,如今内存缓冲芯片行业仅剩“三四条船”了。
帮他熬过转型的还有“两条腿走路”策略。澜起既做高端,也做相对低端的机顶盒。眼下有数亿人在用澜起的芯片看电视。
踏实做事
除了业内专家,恐怕不会有谁注意到:去年中国内地芯片设计企业的数量首次减少,差不多减了10%。这表明行业整合开始了。
实际上,2005年至今,因为资本热情不断冷却,国内芯片设计企业数量的增长已明显放缓。杨崇和认为应该整合。他说,中国芯片设计企业的数量早已远超硅谷,结构却很不合理,大量小公司挤在低端,格局呈倒T字形。而硅谷是纺锤形。整合,也意味着浮躁消退。
虽然芯片业降温,虽然IT的创富焦点如今只属于互联网,但这种不温不火的节奏似乎让杨崇和感觉更自在。
在业内,杨崇和保持着独立姿态:大家乐观,他偏谨慎;大家看淡,他又显乐观。他说,国内这个行业有许多积极因素,不少设计公司处在爆发前夜。
杨崇和说,国内芯片设计业必定要走向高端,加入“主力舰队”。这就更得踏实做事。否则,哪怕落后半步,就会错过一个“航次”,失去整整一代产品的机会,只好眼巴巴等上三四年。
这个芯片游戏规则也意味着,为了每个“航次”的成功,你都至少要不懈坚持三四年。
澜起现在跻身于英特尔等“旗舰”领航的“舰队”。在全球最大互联网公司新建的数据中心里,70%的内存缓冲芯片是澜起出品。同时,澜起正与英特尔讨论着下一代内存缓冲技术,预计2015年后将会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