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后一个人枯坐在屋子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你也许读过这篇以“史上最短科幻”而闻名的作品。然而,这个混杂着难以言说的孤独、心悸、惊恐、喜悦等情绪的虚构场景,真的发生了。
科学家说,在我们曾经以为独一无二的宇宙之外,也许的确存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如果把“这个宇宙”中的万物抽象成世间唯一的存在,一台精密仪器已听到了来自“那个世界”的敲门声。
奇怪的冷斑
这台仪器是欧洲航天局2009年发射的普朗克太空探测器。今年3月,它绘制出了有史以来最精确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记录下宇宙早期(距今约130多亿年)的信息。宇宙学家读到的是一个关键的异常,他们把这看成是多重宇宙存在的切实证据。
据英国《每日邮报》几天前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劳拉·霍顿指出,这张图中,宇宙南部存在一个低温区域,表现为圆形斑点,这是受其他宇宙作用的结果。
在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时,曾任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新洲解读说,微波背景辐射大致可被理解成宇宙诞生时那场大爆炸的余烬。根据主流的大爆炸理论,经过充分膨胀后,背景辐射应在宇宙中均匀分布。就像往一大杯水里加几颗盐,只要搅拌得够充分,就应该是一杯均匀的盐水。
但普朗克探测器的发现让现有理论为难,不仅那个圆形“冷斑”显得很另类,整个宇宙的背景辐射也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
迫不得已而为之
李新洲说,科学对冷斑的唯一解释就是多重宇宙。或者说,我们的宇宙必然受其他力量影响,“其他力量”笼统的描述就是另一个宇宙。在星际的尺度上,另一个宇宙通过引力影响着我们的宇宙。物理学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特殊的碰撞。于是,就像两个邻近的肥皂泡,相交的地方就会形成一块圆斑。
但李新洲认为,多重宇宙的说法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理论。事实上,2001年美国发射的WMAP探测器也在同一个位置发现了冷斑,英国伦敦大学的科学家据此已于2011年在顶级杂志上发文,阐述了多重宇宙的看法。普朗克探测器的发现则进一步验证了2年前的观点。
但在多重宇宙问题上,科学界目前仍有分歧。李新洲说,有人批评多重宇宙论“生造”色彩太重,是当下理论迫不得已的修补。对另一个宇宙,科学界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了解它的面貌、规律,因为人类的观测范围局限在我们这个宇宙。若能观测“那个宇宙”,那它本质上依然是“这个宇宙”。
用那篇“最短科幻”来打比方,哪怕最后一个人听到了敲门声,他也无法从这间完全封闭的屋子对敲门作出任何回应。更何况,敲门发生在130多亿年前,能听到的只是它的回响。
李新洲说,已有物理学家对多重宇宙提出相对完整的描述:每个宇宙就像一个逐渐膨胀的泡泡,大部分在婴儿期就破灭了,甚至来不及形成物质和星系,只有少数能“长大成人”,比如我们的宇宙。而只有长大的宇宙才会形成适合智慧生物生存的环境,上古时代的辐射痕迹才可能被发现。
人性需要“那个宇宙”
物理学的多重宇宙论并不能为普通人排遣多少孤独,但这并不等于多重宇宙就没有文化价值。
上海交大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说,从诞生之初起,多重宇宙论就让科幻作家如获至宝。因为在时空穿梭故事里,一旦回到过去、改变过去,就容易遭遇悖论——比如你在你祖母年幼时就失手杀死了她,那就不再会有你,那你又如何杀死她呢?
凭借多重宇宙论,科幻作家可以说,在你改变历史那一刻起,时空开始分岔,往几个方向演进,不同故事可以在各自的宇宙中相安无事。于是,一批科幻小说、电影应运而生。
江晓原认为,可以说,多重宇宙论解决了科幻的难题,进而唤起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他强调科幻也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
李新洲认为,人性都害怕面对一个有限的局面,比如,世界的尽头往往被看做最可怕的地方,多重宇宙则满足了“宇宙无限”的概念。因此,冷斑也许更该被看成是宇宙们留给智慧生物的惊喜:“就算我们被永久地困在一个黑暗、狭小的屋子,如果能听到隔壁传来声响,也是一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