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上世纪60年代从这里的雷台汉墓出土那天起,这个奋蹄疾驰的骏马形象便成为武威的精神标识。
武威古称凉州、姑臧、雍州。这座甘肃西部、河西走廊的起点城市,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枢纽之地,多个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在这里,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融汇,十余个民族一起融汇进中华民族的血脉,武威也有了“天下文明”之誉。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让历史看得见、让文化品得着、让人文有动能。今年上半年,武威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在人文与时代的交响中,这座边塞名城,正跃马扬鞭,奔腾而来。
历史+创新 浓缩“天马之城”人文密码
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后,汉武帝为彰显大汉“武功军威”命名武威。东西方文明的交融碰撞,多民族聚居的交流融合,造就了“姑臧富邑、市日四合”的繁荣富庶。且不说先民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出了马家窑等璀璨的史前文化;也不说唐玄奘西去取经路过之时惊叹“五凉京华,河西都会”;单单从1969年雷台汉墓里出土的铜奔马那矫健奔放的身姿,便可一窥古时“天马之城”的辉煌。漫步于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处是历史与潮流、古老与青春、传统与创新的交相辉映。
游客在甘肃省武威市天马大景区“马踏飞燕”拍照留念(2023年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凉州区崇文街,有全国三大文庙之一的武威文庙。走进去,只见这座建于明代的建筑飞檐凌空,牌匾林立,古树参天,灰瓦红墙。“聚精扬纪”“书城不夜”等中华名匾文气斐然。文庙旁则是一家装修新潮的创意书店,里面书架林立咖啡飘香。人们或坐或站,品知识、享生活、读岁月。
这是甘肃省武威市文庙景区内的状元桥(2023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文庙对面就是武威西夏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凝望被称为“西夏文字典”的西夏碑,仿佛听见战场上刀枪交鸣、看见穿着各民族服饰的人们茶马互市。在动态展“西夏之韵”中,历史实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再现古人筑酒肆、演歌舞,悠远的历史在现代人眼中变得触手可及。
这样奇妙而又和谐的“古今同框”在武威举目皆是。
旅游节,这里用催生出霓裳羽衣舞的凉州乐舞欢迎四方宾客;汉唐时的车马互市地而今名为明清街,成了小吃一条街和网红打卡地,千年烟火味越发兴盛。
1972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医简”的武威汉代医简在当地出土。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印证中医辨证施治的医学典籍。秉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该简成册1900多年后,我国首个国产重离子系统治疗肿瘤的医院在武威建成。医院采取的中医辨证施治疗法加上重离子精准治疗的优势,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是绿树环绕下的甘肃省武威重离子中心(2023年6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辉煌的历史落进蓬勃的现实,二者一晃身合二为一,大步往前走。”甘肃省作协副主席李学辉这样形容武威。历史与现代相融,塑造出武威厚重里有人文温度、包容里有创新力度、兼收并蓄又坚韧不拔的城市性格。
从雪山到冰川、从森林到草原、从湖泊到河流、从戈壁到沙漠……这片多样的土地演绎出幸福的音符。
行走在武威市区,宽阔笔直的马路两旁,各类绿植生长繁茂,如在江南水乡。武威市公共服务中心有24小时自助服务区和劳动者驿站,市民从便捷中感受暖意,在服务里体验温馨;在宣武街道宋家园社区,“天马行市民云APP”在线即可办理学生入学申请、有房证明、小饭桌报名、医院预约挂号,甚至燃气缴费等,古老的城市中市民得以感受现代数智赋予的便利生活。
在甘肃省武威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志愿者(后)在为市民办理业务提供服务(2023年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文化+产业 打造“双向赋能”发展动力
文化和经济好比武威发展的两个车轮,经济奠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提供发展的动力和价值导向,二者相互交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文化“软实力”,练就产业“硬实力”——
“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武威自古以来就是可耕可牧、可渔可猎的农桑重地,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从千古凉州词中走来,现代农业如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怎样打造,积极构建农业现代产业化体系是武威的答案。
在凉州区武南镇下中畦村,北斗导航辅助驾驶无人播种系统播种的春小麦麦田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忙碌的丰收。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省肥节水、增产高效,水和肥料利用率可达90%以上。这样的高标准农田武威已建成约246万亩。
科技增产,挖掘的是现代产业化体系的潜力;而从“凉州之畜天下饶”到产业集群发展,添加的则是农业现代产业化体系的动力。
引龙头、扩规模、提标准。武威市引进伊利乳业、河南牧原、嘉禾牧业等知名龙头企业21家,百亿级的奶产业集群规模居甘肃第一。
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西靖肉牛养殖基地,一群西门塔尔牛在围栏中休憩(2023年6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凉州葡萄酒、岔口驿走马、天祝白牦牛、苏武沙羊……这些在凉州古诗词中广为传颂的“凉州因子”涅槃为知名品牌和富民产业,成为农业现代产业化体系的有机构成。
经济“新业态”擦亮文化“新标签”——
夜幕降临,坐落在武威市新城区东北一隅的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灯火通明,游人如织。大汉赋、天马歌、凉州词三大主题展览馆巍然矗立,尽显盛世气魄。这个投资58亿元、占地近1300亩的全省最大综合型城市中央文化观光景区,集遗址保护、文创基地和配套公共服务等为一体,已经成为西北地区文旅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见证西藏归属中央行政管辖的白塔寺景区、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加快推进,文化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文旅竞争力不断增强。
这是位于黄羊河水库之滨的“石窟鼻祖”——甘肃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2023年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诗人岑参和张籍的两句凉州词,道出了古时武威东西文明交汇的盛景。千年后,扼守丝路枢纽的武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城市精神在“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下传承创新。
早在2014年,武威就建成国际陆港,以“天马”命名的中欧班列由此开出,装载着西北地区的工业产品、特色农产品和东部地区的家电、服装等百货产品,运往哈萨克斯坦、德国等中亚和欧洲沿线国家。而今,俄罗斯的木材、中亚的小麦也搭乘回程“天马”班列运往国内。2022年,国际陆港开拓跨黑海、里海的“两海”通道,新能源汽车和跨境电商业务搭乘“天马”班列远赴重洋。
“‘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历史盛景在今天以新的形式得到继续演绎,文化标签也搭上经济‘新业态’得以传播得更广。”武威市国际陆港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谢国鑫说。
生态+发展 打造“双向奔赴”的人文自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这两句诗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能体会到壮美景色背后的生态苍凉。
武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带,南部是祁连山,中部是绿洲平原,北部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既是三大高原、两大沙漠的生态缓冲带,也是全国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生态区位极其特殊,生态屏障作用极为重要。诗中的“大漠”就是武威的腾格里沙漠,“长河”就是河西走廊第三大内流水系、武威的“母亲河”石羊河。
发源于南部祁连冰川的石羊河在滋养了凉州大地后径直向北,流入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润泽绿洲。相传很久以前,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驼队商贸繁荣,当地人在绿洲兴建起了“沙州城”。白驹过隙,“沙州城”掩于黄沙成了传说。
面对石羊河流域整体严重缺水、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武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机井压减农田配水面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生态流量。在这场石羊河流域的保卫战中,武威市关闭农业灌溉机井近4000眼,压减农田灌溉配水面积70余万亩,农业用水下降近7成。
节水的同时,武威扎实推进北部防风固沙区的生态保护,与风沙抗争让沙漠添绿,涌现出八步沙“六老汉”等时代楷模。团结奋斗的大手,成功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握手”,甩掉了“第二个罗布泊”的帽子。
“节”出了社会愿景,“建”出了生态美景、“治”出了发展前景。而今,丰水季节,在石羊河流域尾闾、“沙乡”民勤县的红崖山水库放眼望去,水天相接,水鸟翔集。这个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蓄水面积达25平方公里,约有4个西湖大。
“武威把‘沙州城’找回来了。”成都游客沈伊伊说。其实,从保生存到求发展,“沙州城”亦不只是一座城,更是武威人对青山绿水人文价值的追求。
“生态文化是沉浸在武威骨子里的血脉文化,在生态屏障的国之重任面前,武威没有小我,只有大我。”武威市委书记王国斌说,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美好家园,是武威最深厚的人文经济学。
生态嬗变,发展更新。
昔日沙漠“无人区”变成今日“淘金地”。“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治沙改土、工业旅游”的光伏治沙新模式,点沙成金;在大漠腹地,一碧万顷的苜蓿基地蔚为壮观,吸引众多网友打卡直播,昔日“产业锈带”变身“产业秀带”;五十年护绿,民勤县将沙漠变身产业“新特区”和旅游“增长区”,把生态、体育、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出沙漠雕塑博物馆、沙漠摘星小镇,展示大自然的多彩和灵动;武威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大批野生动物自在繁衍……
如果说天梯山石窟“天梯古雪”的美景属于夏季,山顶皑皑白雪,山底一脉绿洲,那么凉州“生态绿野”的美景则藏于武威的人文精神内核,无论季节怎样轮转,恒久的生机漾然。
这是位于黄羊河水库之滨的“石窟鼻祖”——甘肃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2023年6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故城凉州,天马起势再奔腾。
来源:新华社
编辑:夏徐寅
责任编辑:王布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