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湖南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展厅里,摆着一根直径仅为头发丝八分之一的“细针”。它是硬质合金微钻,能在指甲盖大小的精细印刷电路板上精准打出2500个钻孔,且钻头不弯不断。长期以来,这样的小针只能依赖进口,研究人员潜心钻研20多年,终于打破国外垄断。近年来,从硬质合金微钻到重型运载火箭,从纳米微球到“手撕钢”,我国在极端制造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厚植了制造业优势。
【点评】
制造业里有个“极端”,颇受追捧,那就是极端制造。
极端制造主要解决产品尺度及环境极端化的挑战,集中体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等方面,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顶尖水平。谁缺乏极端制造能力,就会遇到“天花板”,从而受制于人;谁掌握了极端制造能力,就拥有了“撒手锏”,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极端制造对于维护产业安全、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以更高的制造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对上下游产业也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极端制造解决的是极端尺度、极限精度、极高性能等难题,有助于推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大科学装置等前沿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科技创新制高点。
极端制造每进一步,就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在一些领域站上了“金字塔尖”。抢占塔尖的基础是拥有坚实的塔座,即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制造才能抵达更多“极点”。一架C919大型客机,由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几代航空人合力攻关;一座空间站,由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科研人员通力协作;一艘大型邮轮,需要2500多万个零件、4000多家供应商……极端制造集中了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新科技,需要的不只是单点突破,还要求系统性创新。近些年,我国基础研究的创新氛围愈发浓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综合排名为第十一位,但部分分项指标排位较低,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加强基础创新,才能为极端制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在极端制造上不断取得新成果,也存在一些“卡脖子”领域,尤其在科研仪器、基础设备等方面还有不足。一些已经实现国产替代的产品,也存在加工精度、管理效率上的差距。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深空深海探测、远程精确制导等领域的迅速发展,材料、工艺和设计等领域又面临一系列新的技术难题亟待解决。深入挖掘、提炼和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探索研究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才能推动极端制造步入新领域、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极端制造以突破现有制造极限为目标,创新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需要大量投入和协同攻关。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数量庞大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练好内功、补足短板,我们定能不断提升极端制造水平,掌握更多“独门绝技”,在更多技术领域攀上高峰。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傅璐
责任编辑:范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